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化加劇與勞動力短缺問題浮現,全球各國紛紛調整退休制度,延後退休年齡已成為不可逆的政策趨勢。從丹麥將退休年齡調升至69歲,中國推動延後退休計畫,到義大利預計2050年退休年齡接近70歲,各國無不在為日益沉重的養老財政與勞動市場壓力尋找出路。這些政策的制定不僅是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回應,更是對社會公平、工作權益與代間正義的重大考驗。
延後退休年齡成為全球趨勢的主要驅動力,在於平均壽命延長與出生率下滑。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於2050年達到20億,占全球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若仍維持現行退休年齡,將導致養老金制度無法支撐、公共財政壓力倍增,甚至可能出現勞動力斷層。以歐洲為例,多數國家將退休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鉤,試圖建立一個動態調整的制度。這種制度也衍生新的挑戰,低收入、體力勞動者難以工作至高齡,中高齡者在勞動市場常面臨就業歧視,造成代際間的資源分配可能更趨不均。
在退休年齡政策設計上,公平性與彈性是不可忽視的兩大原則,兩個原則缺一不可。單一的延退措施若不區分勞動類型與個人狀況,可能對某些族群造成不成比例的負擔。例如,長年從事勞力工作者因健康狀況提早惡化,延後退休可能意味著更長時間的病痛與失業,而非增加實質收入。德國與法國就曾針對此問題設立「彈性退休」方案,允許特定族群提早領取部分退休金,或逐步減少工時過渡退休。
亞洲國家雖同樣面臨高齡化問題,但在延退議題上多半進展緩慢,部分原因是文化對「安享晚年」的期待仍根深柢固。以台灣為例,雖然延後退休討論已行之有年,但實際制度仍偏向保守,且缺乏針對不同職業別的差異化設計。中國則於近年陸續釋出延退政策方向,但因民間反彈聲浪強烈,進展步伐亦顯保留。這反映出延退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是高度政治性的社會改革,需要審慎溝通與制度配套。
退休年齡的延後雖是國際趨勢,但政策不應只著眼於財政或勞動力指標,更應考量民眾的工作尊嚴與老年生活品質。如何建構一個讓年長者「想工作、能工作、被接納工作」的環境,是延退政策能否成功的關鍵。唯有透過科學數據支撐、彈性制度設計與廣泛社會對話,延後退休年齡才能從「不得不做」的應變措施,轉化為提升整體福祉與社會永續的積極選擇,讓延退政策成為建立高齡友善社會的基礎。
楊聰榮(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審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