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推動製造業回流政策,試圖提振就業、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強化國家安全。然而美國製造業是否真正都外移而產空洞化的現象?那倒未必。美國在高端製造與軍工領域仍領先全球,但半導體、造船、製藥、鋼鐵及稀土等產業因供應鏈外移與地緣政治風險,凸顯重建需求。在一起此分析各產業的回流必要性、重建可能性及具體進展,並總評整體狀況。
半導體產業是現代科技與軍事的核心,美國在晶片設計領先全球,如輝達、高通等,但製造環節高度依賴亞洲,尤其是台積電。地緣政治緊張與供應鏈斷裂風險促使美國推出《晶片法案》(CHIPS Act),旨在重建國內先進製程,顯示其必要性無可爭議。高昂建廠成本與人才短缺,預估2030年前缺30萬工程師與9萬技術人員,這些因素才構成挑戰。
具體進展上,2025年蘋果投資6000億美元打造美國晶片供應鏈,與德州儀器、GlobalWafers合作,在德州與猶他州設廠;台積電、英特爾亦擴建晶圓廠。政策補貼與企業投資使半導體回流可能性高,但需持續解決勞動力與成本問題。反方觀點認為,全球化供應鏈效率更高,美國應專注設計而非製造,但國安考量使回流成為必然趨勢。
造船業的衰退直接威脅美國海軍實力與海運穩定性。2023年美國造船份額僅占全球0.13%,遠落後中日韓,軍艦建造速度與數量不及中國,凸顯重建的迫切性。高勞動成本與技術差距使重建難度大,中國船廠雖2025年上半年訂單下降68%,仍主導市場。
美國正尋求與日本等盟友合作,推動技術升級與供應鏈整合,但勞動力短缺與長期投資需求限制進展,回流可能性中低。反方可能認為,國際合作與外包能更有效滿足需求,但戰時海運依賴外國的風險使國內造船不可或缺。具體做法包括政府補貼船廠現代化與吸引外資,進展緩慢但方向明確。
製藥業的回流需求源於美國對中國與印度仿製藥及原料藥的高度依賴,戰時供應鏈斷裂將危及醫療安全。美國高端醫療器械(如嬌生、美敦力)領先全球,但低端仿製藥製造外包嚴重,凸顯國安隱憂。政策鼓勵國內生產,但企業因成本高與市場競爭猶豫不決,回流可能性中等。具體措施包括補貼國內製藥廠與技術轉移,但進展緩慢,企業更傾向維持海外低成本生產。反方可能主張,全球化供應鏈能確保低價藥品供應,但國安考量與疫情暴露的供應鏈脆弱性支持回流必要性。
鋼鐵、鋁與稀土是工業基礎,美國依賴中國'進口導致「鐵鏽帶」沒落與國安風險,川普的關稅政策與企業顯示重視程度。美國鋼鐵業有一定基礎,但稀土開採與加工技術落後,重建完整供應鏈需大量資金與時間,回流可能性中等。具體進展包括政府補貼鋼鐵廠現代化與稀土開採項目,但技術與規模差距仍存。反方可能認為,進口低成本材料更具經濟效益,但國安與就業需求使重建不可避免。
其他產業如紡織業與低端製造回流必要性較低。財長貝森特指出,美國紡織業已雇用47萬人,產出8000多種產品,成本高限制擴張。軍工複合產業無需回流,僅需技術升級。AI與高科技製造則因美國技術領先,應擴大投資而非回流,機器人與自動化可彌補高勞動成本。
總體評估來說美國製造業並非全面衰弱,高科技與軍工領域仍具優勢,但半導體、造船、製藥、鋼鐵及稀土因國安與供應鏈考量亟需重建。半導體回流進展最快,得益於政策與投資,造船業因成本與技術差距進展緩慢,需國際合作,製藥與鋼鐵,稀土具潛力,但成本與時間是挑戰。
美國勞動成本高,iPhone組裝成本差數百美元。勞動力短缺,僅25%民眾願進工廠。加上與全球競爭,世界各地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以上這些因素都是主要障礙。AI時代的到來或許有機會重塑全球分工,以經濟結構來看,美國應聚焦高端製造與技術創新,而非一味追求低端產業回流。政治上誇大的論調掩蓋了美國製造業的潛力,實際上美國的目標是關鍵產業的重建,這是確保國安與經濟穩定的戰略核心,而不是單純的經濟秩序的重整。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