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瑞北遭否決,程序黑箱再引爭議

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遴選,近日再度引爆校園與社會關注。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經電資學院院教評會正式推薦,卻在校教評會投票時遭否決,不僅沒有理由,甚至沒有討論。這是台大史上首例,形同「校」教評會推翻「院」教評會推薦,引發外界對制度黑箱與人事角力的強烈質疑。

校方回應強調,學倫會委員需獲得校教評會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吳瑞北未能達標,因此未能通過,並稱這是「長年慣例」。然而,這樣的說法難以打消疑慮。當院教評會的推薦能被輕易否決,卻無任何具體理由,社會只會懷疑:這究竟是制度設計的中立結果,還是有人刻意阻擋?

二、學倫體制失信,管中閔遺緒未清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台大學倫體制早已失去社會信任。從陳明通長期指導過量學生、被批評「賣學位」;到葉丙成案的處分爭議;甚至醫學院多起性倫理醜聞,都讓學術誠信蒙上陰影。

雖然台大已由陳文章接任校長,但行政團隊大多延續管中閔時期的班底,形同「換湯不換藥」,制度仍受舊勢力把持。這不僅無法回應外界的失望,反而加深社會對「學倫會淪為派系工具」的疑慮。

更嚴重的是,現行制度雖有三名校外委員,但由副校長提名,等於還是「保皇黨」安排。更荒謬的是,副校長、教務長、研發長仍是當然委員,即便涉及案件也不必迴避。這種「行政主管審行政主管」的結構,與中研院「行政主管不得擔任倫理委員、召集人由委員互選」的做法相比,顯得格外失格。

三、改革刻不容緩,行政主管應全面退出

從歷次爭議累積到今天的吳瑞北案,台大面對的已不是單一人事紛爭,而是制度公信力的崩壞。社會並不要求台大永遠無爭議,但至少要看到改革決心。

改革方向應更明確:

  1. 院教評會推薦若遭否決,就必須公開理由並留下紀錄;

  2. 行政主管應全面退出學倫會,廢除當然代表,由學院與獨立委員互選;

  3. 校外委員應建立獨立提名機制,避免淪為校方橡皮圖章。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審自己、護航自己人」的惡名。

學術倫理不是校園內部的家務事,更攸關社會對知識誠信的信任。若台大仍停留在舊有權力網絡的維護思維,不僅無法重建社會信任,還將拖累整個台灣高等教育的形象。改革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的出路。唯有徹底清理管中閔遺緒,建立透明與公正的倫理制度,台大才可能走出陰影,重新贏回社會的尊敬。

文/蕭錫惠(台大畢業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