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市,一面由保麗龍砌成的假牆,不僅僅是貪官污吏的遮羞布,更是侯友宜市府對於違建治理失能的漠視。

 

2023 年底新北地檢署發動搜索,拆除大隊從隊長、組長到前市議員等人皆涉入其中。當理應捍衛法治的執法者,淪為包庇違建的門神,我們新北市民不禁要問「:在這座侯市長治理多年的城市,市民的居住安全,究竟被放在哪個角落?」

市府團隊總喜歡在記者會上,展示冰冷的數字。近期,市府才宣稱違建拆除「效率倍增」、「存量大減」。然而,這些精心包裝的政績,卻無法抹去市民慘痛的記憶。

 

猶記 2017 年 11 月,中和區一處違法隔間出租套房遭人縱火,釀成 9 死 2 傷的悲劇。對市民來說,政府的數據遊戲,不過是一場與現實脫節的政治表演,真正威脅身家性命的公安未爆彈,一顆也沒有少。如今板橋德興街也有類似的住宅式綜合違建宮廟,試問侯友宜真的有看到嗎?還是底下的人都沒有讓你知道,違建很嚴重,甫才火警完的隔壁還有重大違建,卻仍可以視而不見?

 

處理違建,從來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問題。根據《建築法》,地方政府明明握有「連續罰鍰」、「斷水斷電」等高壓手段,足以讓多數違建屋主因承受不了成本而自行改善。但市民得到的,卻永遠是「人力不足」、「經費有限」的官方推託。這些藉口,在台北市公開透明的「違章建築案件查詢系統」面前,更顯得蒼白無力。為何一市之隔,公民監督的權利有天壤之別?新北市府以「個資保護」為由,為違建資訊築起高牆,究竟是想保護誰的個資,還是保護那些有權有勢者的「特權」?

 

這種不透明,正是腐敗滋生的溫床。它讓守法的市民求助無門,卻給了特權階級上下其手的空間。當檢舉成為空谷足音,當陳情只換來官方的制式回應,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也就一點一滴地流失。難道,非得等到下一場中和惡火、再一次意外,才能喚醒市府麻木的官僚神經?

 

侯友宜市長勤於剪綵、熱衷於大型建設,這些固然是看得見的政績。但一座偉大城市的根基,在於法治的尊嚴與人民的安全感。與其追求曇花一現的煙火,不如回歸治理的本質,拿出鐵腕,向這個「六都之冠」的違建沉痾宣戰。

 

筆者呼籲,請市府先從公開透明做起,讓陽光照進每一個黑暗的角落。唯有展現不畏壓力、嚴格執法的決心,新北市才能真正擺脫違建之城的污名,還給市民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家園。

文/帆船(政治幕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