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人才研究成果服務平台(NPHRST)統計,2008至2023年間,台灣累計約8.6萬名博士,其中約63.8%投入教育產業。教育部在114年4月公告的大專院校概況統計中,每年仍有約三千多新博士畢業,但進入產業界的博士,卻常被視為「高配版的碩士」,角色定位模糊,價值未被充分發揮,這意味著每年成千名博士,進入職場後可能立刻面臨錯位與浪費的風險。
從博士夢想出發,到現實職場的落差
我是在職完成博士學位的人。由於家境無法支撐全職念書,只能白天上班、晚上趕論文,日復一日持續多年。完成學位後,我原以為能獲得更具挑戰性的職務與相應的專業地位。然而,學歷並未帶來晉升或加薪,反而換來一個被期待「乖巧服從」的高學歷工程師身分。當晉升名單公布時,我的名字不在其中,主管只淡淡地說:「你沒有重大貢獻。」
在企業的定義中,那些無法化作KPI、無法寫進報告的努力,不算貢獻。即使曾在零經驗、零SOP的情況下,獨力完成新設備的導入與量產驗證,我依舊被定位為「沒重大貢獻的人」。
不只是我,博士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
我曾在面試時聽到一句直白的評語:「讀博士,好像也沒什麼用處。」這不只是我個人的遭遇。在一些公司,博士取得學位後職務不變、待遇不調,公司甚至無法明確界定博士的角色與價值。有博士畢業生被迫接受僅「不排斥博士」的職缺,也有企業直接將博士安置在高階管理職,但因缺乏現場磨合,導致與基層脫節。
這種錯位並不限於科技領域。人文、社會科學甚至教育領域的博士,也常因產業端不了解其專業應用,被迫轉向行政、專案或與專業無關的職位。例如,社會學博士可能被安排做一般市場調查,人文博士則被限定在教職競爭的窄門裡,這些都削弱了博士的潛在價值。
企業端的說法也並非全無道理,HR常直言:博士薪資成本高、專業過窄、磨合期長,甚至可能在組織文化中顯得「水土不服」。至於為什麼企業選擇「不用」博士,常見原因包括:
1. 成本效益考量:博士平均薪資高於碩士,但短期產出未必成比例提升。
2. 產線需求不符:許多產業是接單導向、製程成熟,博士研究能力未必直接對應到當下任務。
3. 溝通與文化落差:博士可能習慣深入理論與長期探索,但企業偏好可立即應用的解法。
博士的價值,在企業眼中常被簡化
博士的價值不只是學歷層級更高,而是具備在未知情境下開路、解構與創造的能力。碩士多著重優化與執行,而博士則在無前例可循時,能建立邏輯、定義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我曾在毫無前人經驗的情況下,於一個月內完成設備的規劃、培訓、建置、量產與通過稽核,這正是博士訓練所養成的能力。可惜在短期KPI導向下,這種長期價值常被忽略。
博士能帶來的不只是學歷,而是創新力
如果企業仍停留在「接單」、「壓成本」、「追求短期績效」的模式,自然難以發揮博士所長。然而,長遠發展離不開自主創新,而這正是博士能扮演關鍵角色的地方。問題不在於企業不需要創新,而在於缺乏讓博士發揮的專屬職務設計。博士可以是橫向整合者、策略研究推進者、流程重構者、風險預判者,而不只是被錯置在組織一隅的高學歷員工。
企業與博士,必須一起走向互相成就
博士不是昂貴的工程師,也不是自動被保送的主管,而應在關鍵時刻成為企業升級的推手。改革不能僅靠企業,博士離開校園後,必須跳脫單一研究領域,理解產業邏輯、成本結構與市場需求,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在溝通上,必須用企業聽得懂的語言,清楚展現投資回報與獨特優勢。
跨界更是關鍵。科技博士要懂得將技術變現,人文與社科博士則能將專業應用於政策分析、文化資產、使用者行為或組織策略。即使走出原有專業,也能憑研究能力與思辨深度創造新價值,並對接產業與社會需求,讓博士的多元價值被真正看見。
唯有當企業願意設計能發揮博士所長的職務,而博士也能展現對產業的適應力與創造力,雙方的期待與需求才會真正契合。否則,每年新增的三千多名博士,終將淪為被浪費的國家資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