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修正爭議,如何重新修法?行政院長卓榮泰明天召集地方縣市首長商談,這是大罷免之後,首度中央與地方首長針對重大政策坐下來談,是否有讓人滿意結果,雙方能否各司其職公平處理此事,外界非常關注。尤其是行政院長卓榮泰能否站在政府高度拿出魄力捍衛六都之外的弱勢縣市的生存權,這是作為政府必須勇於承擔的責任。
攸關地方財源分配的財劃法修正,在立院討論20多年,但無一次真正啟動修法,理由是涉及預算分配及選票的考量,所以藍綠輪流執政時,都有不同考量下,因此此案就一直躺在哪裡。本屆藍白兩黨居於優勢席次,強行通過修正案,卻是一個無法執行的法案,成為舉國的笑話。
為了讓地方政府有更多財源,立法院藍白黨團去年聯手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自中央拿走4165億元財源,115年度統籌分配稅款達8488億元。但沒想到修法後,在首度編預算時,台北市拿到超過1149.2億元居全國之冠,人均分到4.6萬元;而人口最多的新北市,雖獲得957億元位居次,人均僅2.4萬元居末。主要是因公式出包,有345億元預算無法分配出去,甚至連江縣是沒有成長的,台南市和高雄市也是一片哀嚎。新竹市原本僅分得83億元,新制之後爆漲到297億元,增加幅度超過250%;新竹縣也是從69億元跳升至245億元,增加幅度超過250%。
另外,花蓮縣則從71億元增加到218億元,成長率也達200%;台東縣方面,自62億元提升到193億元,提升率達207%。宜蘭縣從63億元提升到190億元,成長率達200%。
如何分配統籌分配稅款,其實是高難度的政治動作,六都之外的其他縣市,若依上述來看,似乎看起來並不差。但若把六都直轄市單獨抽出來,就能發現財劃法新制之下的不公平狀況。
根據115年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款總額有8488.2億元,光是六都就拿走4755億元,其他16縣市分配僅剩下2963億元,這是六都國土規劃之後,經濟資源集中到六都身上後,再一次弱化其他縣市,進一步擴大城鄉差距。
這次修法爭議,除了公式出包引發許多不公平的撻伐,不僅擴大城鄉差距,還讓財政較不健全的縣市,拿不到先前的補助款,例如離島的連江縣就沒有增加,澎湖也只多出4億元,這絕不是當初大家所期待的結果。
日前台中市長盧秀燕召集蔣萬安、侯友宜等15個藍白縣市首長聯合召開記者會,強調財劃法修法的目的在於確保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統籌分配款與一般性補助款,都該依照財劃法立法精神完整且合理地分配,保障各地方政府,這二者財源較修法前只增不減,當然這是政治話語也是藍白的理想。
但說實在,國家資源的餅就這樣大,財劃法重新修正 應該如何兼顧國家整體建設發展,以及弱勢縣市的生存權益,確保他們基本的財政安全無虞,首先要明確訂出一定比例保留給弱勢縣市(分配依照老化率、面積、財政自給率不足、公共服務缺口)等客觀指標。
再者,設定每縣市 最低補助額度,避免因人口外流或稅收貧乏而出現「財政斷糧」的情況,這是最低保障機制,針對花東、澎湖、南投等財政比較弱的縣市,不無小補。
另外在偏鄉醫療、交通建設、教育資源等特定項目,也應該獨立在一般財劃分配之外。例如偏遠地區醫師留任補助、公車客運營運津貼、偏鄉中小學數位學習經費。
在基礎建設加權方面,在建設成本高的地區(如山區或是離島)應該要有額外加權,否則相同經費根本無法達成同等建設水準。最後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人口結構指標,包括隨人口老化、出生率、外移狀況,每五年檢討一次分配公式,避免弱勢縣市因人口減少而持續惡化。
朝野爭鬥多時,通過大罷免的震撼,攸關地方建設的統籌分配稅款修正,無論是執政的民進黨,應該拿出應該有的承擔,捍衛弱勢縣市的權益,六都市長也該一定的氣度,公平看待國家資源的適當運用,這不是搶、也不是奪,而是共享。在台灣這片天空下,無論你在城市或在偏遠地區,都該受到國家基本的照顧。

翁達瑞痛批,為了搶錢,盧秀燕竟要行政院把三讀通過的法案當放屁,呼籲政院千萬不能自甘墮落,黑貓偷吃,不能讓無辜的白貓受過。 圖:張良一 / 攝(資料照)

苗栗縣長鍾東錦。 圖:張良一/攝

民進黨由黃偉哲、陳其邁、林右昌、翁章梁、周春米、陳光復舉行記者會痛批藍白惡修《財劃法》。 圖:黃宣尹攝

包括高雄市政府、連江縣政府、縣議會、華信航空及軍方代表出席在南竿機場舉行的首航記者會。 圖:連江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