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鐘健豪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鐘健豪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博士畢業,卻只能當高配碩士,產業怎麼了?

    2025.08.15 | 23:32

    根據科技人才研究成果服務平台(NPHRST)統計,2008至2023年間,台灣累計約8.6萬名博士,其中約63.8%投入教育產業。教育部在114年4月公告的大專院校概況統計中,每年仍有約三千多新博士畢業,但進入產業界的博士,卻常被視為「高配版的碩士」,角色定位模糊,價值未被充分發揮,這意味著每年成千名博士,進入職場後可能立刻面臨錯位與浪費的風險。從博士夢想出發,到現實職場的落差我是在職完成博士學位的人。由於家境無法支撐全職念書,只能白天上班、晚上趕論文,日復一日持續多年。完成學位後,我原以為能獲得更具挑戰性的職務與相應的專業地位。然而,學歷並未帶來晉升或加薪,反而換來一個被期待「乖巧服從」的高學歷工程師身分。當晉升名單公布時,我的名字不在其中,主管只淡淡地說:「你沒有重大貢獻。」在企業的定義中,那些無法化作KPI、無法寫進報告的努力,不算貢獻。即使曾在零經驗、零SOP的情況下,獨力完成新設備的導入與量產驗證,我依舊被定位為「沒重大貢獻的人」。 不只是我,博士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我曾在面試時聽到一句直白的評語:「讀博士,好像也沒什麼用處。」這不只是我個人的遭遇。在一些公司,博士取得學位後職務不變、待遇不調,公司甚至無法明確界定博士的角色與價值。有博士畢業生被迫接受僅「不排斥博士」的職缺,也有企業直接將博士安置在高階管理職,但因缺乏現場磨合,導致與基層脫節。這種錯位並不限於科技領域。人文、社會科學甚至教育領域的博士,也常因產業端不了解其專業應用,被迫轉向行政、專案或與專業無關的職位。例如,社會學博士可能被安排做一般市場調查,人文博士則被限定在教職競爭的窄門裡,這些都削弱了博士的潛在價值。企業端的說法也並非全無道理,HR常直言:博士薪資成本高、專業過窄、磨合期長,甚至可能在組織文化中顯得「水土不服」。至於為什麼企業選擇「不用」博士,常見原因包括:1. 成本效益考量:博士平均薪資高於碩士,但短期產出未必成比例提升。2. 產線需求不符:許多產業是接單導向、製程成熟,博士研究能力未必直接對應到當下任務。3. 溝通與文化落差:博士可能習慣深入理論與長期探索,但企業偏好可立即應用的解法。 博士的價值,在企業眼中常被簡化博士的價值不只是學歷層級更高,而是具備在未知情境下開路、解構與創造的能力。碩士多著重優化與執行,而博士則在無前例可循時,能建立邏輯、定義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我曾在毫無前人經驗的情況下,於一個月內完成設備的規劃、培訓、建置、量產與通過稽核,這正是博士訓練所養成的能力。可惜在短期KPI導向下,這種長期價值常被忽略。 博士能帶來的不只是學歷,而是創新力如果企業仍停留在「接單」、「壓成本」、「追求短期績效」的模式,自然難以發揮博士所長。然而,長遠發展離不開自主創新,而這正是博士能扮演關鍵角色的地方。問題不在於企業不需要創新,而在於缺乏讓博士發揮的專屬職務設計。博士可以是橫向整合者、策略研究推進者、流程重構者、風險預判者,而不只是被錯置在組織一隅的高學歷員工。 企業與博士,必須一起走向互相成就博士不是昂貴的工程師,也不是自動被保送的主管,而應在關鍵時刻成為企業升級的推手。改革不能僅靠企業,博士離開校園後,必須跳脫單一研究領域,理解產業邏輯、成本結構與市場需求,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在溝通上,必須用企業聽得懂的語言,清楚展現投資回報與獨特優勢。跨界更是關鍵。科技博士要懂得將技術變現,人文與社科博士則能將專業應用於政策分析、文化資產、使用者行為或組織策略。即使走出原有專業,也能憑研究能力與思辨深度創造新價值,並對接產業與社會需求,讓博士的多元價值被真正看見。唯有當企業願意設計能發揮博士所長的職務,而博士也能展現對產業的適應力與創造力,雙方的期待與需求才會真正契合。否則,每年新增的三千多名博士,終將淪為被浪費的國家資產。
  • 投書 為何準時下班,變成罪?

    2025.08.03 | 22:11

    近來,許多企業大力宣導「效率優先」、「精簡組織」,基層員工卻被迫承擔更多隱性工時與情緒勞動。只要上級一句話,我們得放下手邊急件、臨時接單救火。日復一日,加班早已成為潛規則。準時下班的人,不是被質疑不敬業,就是被邊緣化,彷彿錯不在制度,而在你走得太快。根據104人力銀行2024員工C.E.O.調查報告指出,工時過長已是轉職考量主因之一。台灣職場長期將「敬業」與「加班」畫上等號,導致上班族擔心因準時下班被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籤。這樣的職場氛圍,正在悄悄腐蝕我們的價值判斷。 我親身的體悟:單身沒家累,就該當免費人力?自從2023年起,我所服務的公司啟動組織縮編,強調「精簡化」與「多職能」導向。理應如此調整後,工作量也應隨之盤點與合理化,但現實卻是:該做的事一件不少,甚至任務更加繁重。以我所在的「組」為例,多數人早已被調去支援其他部門,表面上還是個組,實際上卻只剩我一人單打獨鬥,看似保有編制,實則形同虛設。有家庭者可提早離開,我理解也尊重。但單身、沒子女的員工,若準時走人,就會被側目、冷語,甚至被隱性懲罰。彷彿沒有加班,表示你不夠上進;沒有「演出疲勞」,就等於不夠認真。準時離開被側目,加班不報被鼓勵,想申報加班費,主管不會明講不同意,而是用「你這樣費用會很高喔」這種語氣婉轉勸退。大家心知肚明,也早已見怪不怪,這些時間既無法報加班費,也換不到補休,只能默默吞下,當作理所當然。我曾試著把未完成的事帶回家做,但只因「人提早離開」,就被質疑不夠負責。更離譜的是,主管還會以「我當年多苦」開場,搭配「你看誰誰週末還自動加班」作結,話中有話、暗示你該自動加壓。這不是責任制,這是責任失衡制。 加班不是敬業,別再演了更讓人心寒的,是這種「演給誰看」的文化已蔓延至主管層。有位主管因家住公司附近,竟然半夜跑來現場看進度,結果還被歌頌為「敬業表率」,被稱讚是「責任感的展現」。但讓我們誠實問一句:人在場就是產值?拖到深夜才離開就叫負責?效率與時長何時畫上等號?當一間企業的獎勵機制建立在「誰演得多累、誰走得最晚」,真正默默做事的人便無所適從。這不是忠誠的表現,而是職場文化出了問題。 值得留下的,不該只有沉默這並非單一企業文化的問題,而是台灣職場長年未被揭露的偏誤。以「家有負擔者優先考量」為名,卻把所有未婚、無子女的員工當作超額備援,這是一種無形的制度歧視。它剝奪了時間自主,也讓家庭與非家庭成為管理上的雙重標準。更嚴重的是,它讓「撐得住的人繼續撐」變成習慣,讓溫水煮青蛙成為勞動日常。面對不合理制度,常有人冷嘲:「不爽就離職啊。」但我想問,當問題出在制度,為什麼總要員工走人來解決?如果每個看見問題的人都選擇離開,那留下來的,只剩沉默與委屈。我們想說的,不只是誰走得晚,而是那些早已被制度卡死、無法準時下班的人,他們不是敬業,而是被困在走不了的泥淖中。 身為主管,你能做的,其實比你以為的還多。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加班英雄,而是制度改革者的勇氣與清醒。作為公司幹部與管理職,不妨偶爾自問:你的管理方式,是讓團隊運作更有效率,還是助長了「誰演得比較累、誰就比較敬業」的錯誤文化?如果你真心希望改善職場風氣,以下建議,值得每一位主管深思:1. 工作分配不能只靠「撐得住的人繼續撐」。當工作分配出現失衡,主管的角色就不只是觀察者,更應是調整者。必須主動協調資源與人力,讓工作落在正確的人選、合理的時數內完成。這不只是防止過勞,更是建立公平與效率的根本。管理階層應鼓勵「誰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才值得肯定」,而不是默許「誰演得最累就最有價值」的畸形標準。對於消極偷懶者,也應有相應管理與處置,而非視若無睹。2. 停止用「我當年多辛苦」來壓人。管理不是講資歷的戰爭,也不是勞苦比較比賽。多數人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能熬、多能扛。一份薪水,背後可能是房貸、車貸、育兒與照顧長輩的壓力。沒有人是輕鬆上班。主管若只會複製舊時代的苦勞敘事,卻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無異於將責任外包給下一層,讓文化不斷退化。3. 高階主管應帶頭準時下班。這看似簡單,實則是最有力的訊號。準時下班,不該被視為怠惰,而是正常。主管若能身體力行,不僅表達對員工時間的尊重,也讓「按時完成工作、按時下班」成為可被仿效的典範。別再讓員工靠「演出疲憊」來換取信任與晉升機會,因為那只是讓忠誠與能力的評價標準變得扭曲。 價值呼籲身為員工,我們不反對努力,也不是拒絕責任。但請問:為什麼時間平衡只能是特定人群的特權?當單身成為罰則、加班成為忠誠指標,這不只是個人辛苦,更是整體制度錯置的證據。職場,不該是犧牲掉誰的私人生活,才能運轉的機器。如果企業真想留才,請從還每個人一個合理下班的權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