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部法裡達巴德一間325平方公尺的實驗室裡,工程師們正加快電動車引擎的測試,希望透過無稀土技術,減輕印度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並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帶來突破。

據《德國之聲》報導,這些引擎由 Sterling Gtake E-Mobility 公司研發,不使用稀土磁鐵。總經理瓦德瓦(Jaideep Wadhwa)表示,公司目標是「盡快實現商業化生產」。目前已有七家印度汽車製造商審查這項技術,若獲批准,最快一年內投入量產,遠早於原訂2029年的目標。

精選報導:解決人力不足 賴清德:近期為公立醫院醫護加薪7到11%

印度此舉與中國的出口政策緊密相關。今年4月,中國因應美國關稅措施宣布限制稀土出口,儘管近期恢復部分對美歐供應,但印度仍未獲准進口。新德里與北京高層雖已討論改善貿易,但中國尚未給出放寬出口的時間表。

在這種背景下,Sterling與其他企業正加快尋找替代方案,包括使用鐵氧體或「輕」稀土元素,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印度雖擁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儲量,但缺乏磁鐵加工能力。政府計劃推動稀土開採與加工,並尋求與日本、韓國合作生產。

國際車企如寶馬、日產已推出無稀土引擎,但技術仍受限於重量、性能與測試標準。印度本土廠商也積極投入。Sona公司正研發無中國重稀土的引擎,並規劃在國內自製磁鐵。Chara Technologies 花費五年改良無磁性引擎,執行長 Bhaktha Keshavachar 表示,產品雖增加10%至15%重量,但已吸引印度與歐洲客戶關注,即將拓展至小型汽車市場。

此外,美國 Conifer 公司則重啟鐵氧體磁鐵技術。創辦人索馬尼(Ankit Somani)表示,這項技術可提升續航10%至30%,且成本更低。該公司位於浦那的工廠,預計兩個季度內達到年產7萬台產能。他直言:「現在大家都爭相尋求本地化解決方案。」

印度此舉與中國的出口政策緊密相關。   圖 : 擷取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