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徵繳與補貼並舉

中國自7月28日宣布,對三歲以下幼兒每年發放人民幣 3,600 元育兒補貼,免稅且不計入低保資格,卻又透過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將全面否定任何「不繳社保」的約定,自9月1日起拒繳、少繳者不僅要補齊欠款,還得支付滯納金與相關賠償。相關政策表面看似「雙管齊下」,保障退休金來源並鼓勵生育,實際卻是一手加重財務負擔,一手以有限金額安撫民心,難掩政策的急就章。

隱患叢生信任難立

這兩項政策同時上路,問題不只在數字平衡,更在治理思路的漏洞。政策變化頻繁,使家庭無法安心規劃長期的養育安排;地方執行層面長期存在尋租問題,補助可能淪為分配權力的工具;當局看待人民的角度更像是「人礦」與「牛馬」,重視的是勞動力與稅收,而非生活品質與尊嚴;食品安全、教育焦慮與環境污染等老問題依舊存在,家長難免擔心「三鹿奶粉」「地溝油」的悲劇重演。正因如此,網路上才會出現那句話:「不是你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你」,直戳信任的缺口。

雙向施壓反噬民生

社保採現收現付制,面對人口老化與勞動人口減少,嚴格徵收雖可暫時穩住基金,但卻推高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導致裁員、外包、機器換人;勞工的到手薪水減少,更不願參保。補貼雖稱普惠,但金額太少,根本敵不過住房、教育、醫療這三大壓力,加上社保跨省轉移不便、城鄉制度差距仍在,年輕人多半寧可拿現金也不想等未來回報。前者榨取現在,後者押注未來,實際都是把風險轉嫁給家庭,用漂亮數字掩飾治理不力,最終只會讓社會更不信任政府。

威權治理終陷泥淖

這種做法反映出威權體制用行政命令維持財政的慣性,用補貼安撫情緒、重視統計數字勝過解決根本問題。真正有效的社會保障與人口政策,必須建立在穩定可預期的法律、透明的財務制度,以及可靠的托育與食品安全之上,才能築基鋪路。倘若只靠加徵與補貼互相對沖,而不解決結構性的病灶,社保終將淪為抽血機器,補貼也只會成為宣傳口號。中國必須先建立權利保障與社會信任的民主政體再談數字與成效,否則最終會被自己的數字反噬。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