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歐盟正式發布的「AI大陸行動計畫」展現其爭取全球人工智慧領導地位的雄心。這項計畫不僅是在科技競賽中的政策宣示,更是歐盟對抗美中兩大AI強權,確立數位主權與技術自主的一次系統性進軍。行動計畫圍繞五大支柱展開,包括強化AI基礎設施、建構統一資料市場、推動產業應用、培育AI人才,以及簡化法規環境,呈現出從硬體部署到政策引導的全面佈局。這場歐洲的AI戰略突圍,能否奏效,取決於其執行力與資源整合的實質成效。
計畫的最大亮點之一是以2000億歐元的「InvestAI」資金計畫作為推動引擎,規劃於2027年前完成13座AI工廠與至多5座AI超級工廠的建設,藉以將歐盟整體運算能力提升三倍以上。這些設施將配備大量先進AI處理器,不僅支援新創企業與研究機構,也反映歐盟補足在運算資源與基礎模型方面相對落後的策略性思維。在數據戰略上,歐盟設立「數據實驗室」並預計推動「數據聯盟策略」,建構可跨境共享的資料市場,進一步提升AI技術在醫療、能源等高價值領域的落地應用潛力。
針對企業端採用AI比率偏低的問題,歐盟推動「應用AI策略」,聚焦於製造、醫療與交通等關鍵產業領域,結合歐洲數位創新中心資源,加快技術導入與轉型升級。在人才發展方面,透過AI技能學院、國際人才庫與獎學金計畫來吸引與培育AI人才,力求扭轉目前在全球人才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局面。而在法規層面,設置「AI法案服務檯」並擴大公開諮詢機制,則體現出歐盟希望在嚴格監管與創新自由間取得平衡的努力。
然而這場AI戰略推進也面臨諸多挑戰。最首要的問題是資金的實質可行性。雖然投資總額高達2000億歐元,但其中僅有約10%為新增資金,其餘多仰賴既有預算與公私協力方式挹注。在歐盟2021-2027年多年度財務框架的限制下,如何持續吸引民間投資與確保資金按期到位,將是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超級工廠的建設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才啟動,完工與成效的評估需經數年觀察,短期內難以顯著縮小與美中的落差。
法規環境雖有簡化意圖,但實際措施仍顯保守。原先外界期待歐盟將大幅鬆綁AI監管,實際僅止於設立服務機制與進行諮詢,未見具體的減負措施。過度審慎的法規設計恐延續對中小企業與新創業者的創新壓抑效應。此外,整體計畫偏重於大規模算力與高端模型發展,對近年興起的開源AI與小型高效模型關注不足,可能使歐盟在技術靈活性與應用普及性方面錯失機會。
值得關注的還有環境永續層面的壓力。AI超級工廠需大量能源與冷卻水資源,雖然歐盟宣示使用綠電與推行水資源循環,但環保團體仍擔憂其對氣候政策造成反作用力。若未能妥善處理能源與碳排問題,恐將與歐盟既有的氣候中和目標產生矛盾,影響整體政策的正當性與民意支持度。
在全球層面,歐盟的這項行動計畫可能重塑AI產業的競爭格局。計畫強調數位主權與技術自主,並與《歐盟晶片法案》協同發力,顯示出降低對美中技術依賴的政策路線。2025年美國針對AI晶片出口實施的新限制措施,更強化了歐盟推動自主運算資源的急迫性。這不僅可能改寫全球AI供應鏈的結構,也為歐盟與中國等非美技術夥伴在開源AI、多邊合作方面提供合作空間,進而提升其在國際科技治理中的發言權與影響力。
歐盟的經驗也對其他地區構成政策啟發,特別是中小型經濟體如台灣等,若能結合自身優勢領域如金融科技、語言應用等進行聚焦發展,或能在全球AI發展浪潮中找到差異化的定位。歐盟此次計畫強調長期佈局與部門協調,提供了一個結合政策規劃、產業扶持與技術創新的範本。
歐盟AI大陸行動計畫體現其追趕AI全球領先地位的高度企圖,展現了從基礎建設到產業應用、從法規設計到人才培育的多面向規劃。然而面對資源配置、執行效率與監管平衡等現實考驗,歐盟若欲真正躍升為AI領航者,仍需在政策靈活性、產業生態與國際合作中尋求最佳解答。未來幾年,這項計畫的實踐成效將直接影響歐洲在數位未來中的戰略地位與全球影響力。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