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電影《南京照相館》在內地熱烈上映,故事取材自1937年日軍侵華期間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證據,並被官方大力推送為「愛國主義教育」。幾乎同一時間,日本沖繩舉行了全戰歿者追悼式,悼念二戰沖繩戰役中逝去的20多萬人,包括日軍、盟軍與大量平民。兩者同樣是戰爭死難者的紀念,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歷史態度與社會走向。
《南京照相館》的影像確實記錄了日軍暴行,然而它在中國被包裝為民族仇恨的再生產。官方媒體與院線將這部作品塑造成「仇日動員令」,觀眾在悲痛與憤怒中獲得情緒釋放,卻很少被引導去思考戰爭的根源與避免重演的可能性。當局更樂於讓民眾沉浸於「永不原諒」的情緒,而非面向和解與反戰。這種紀念,不是復健,而是讓歷史傷口反覆結痂、再度撕裂,用民族痛感為政權注入合法性。
相比之下,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則以「向所有死者致哀」為原則,無分國籍與陣營。追悼辭中不談復仇,而談「不讓戰爭重演」。這並非遺忘過去,而是將記憶轉化為共同拒絕戰爭的社會契約。沖繩人對戰爭的反思,甚至延伸為對駐日美軍基地問題的討論,目的是減少地區衝突的風險。這種紀念,不是刪除歷史,而是用記憶培養和平的免疫力。
中國的紀念模式,是將歷史事件納入意識形態規訓,塑造成隨時可動員的民族情緒武庫。沖繩的紀念模式,則是透過共同哀悼超越對立,讓傷痛成為防止悲劇重演的養分。前者是「記仇」模式,讓社會困於文化自閉;後者是「記教訓」模式,讓社會在面對過去時仍能走向未來。
一個民族的未來,不在於抱著仇恨直到下一場戰爭,而在於有能力從傷痛中汲取智慧。對台灣而言,面對歷史記憶與地緣衝突時,更應警惕中共的仇恨動員,選擇沖繩式的「智慧型民族復健史觀」,將紀念轉化為行動上的和平準備與社會的集體韌性,而非陷入仇恨的蛹繭中不能自拔。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