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青島街頭出現了幾張引人注目的抗議傳單,上面寫著「抵制網證網號」的口號,透露出中國民眾對一項新政策的深層憂慮。
所謂的「網證網號」制度,是將實體身分證與個人的網路帳號及行為強制綁定,意味著你在網路上的每一次發文、留言甚至點讚,都將直接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分。這項制度的推行,是中國當局繼「天網」工程和社會信用體系後,進一步強化數位監控的關鍵政策,意圖將所有網路行為全面納入國家監控網絡之中。
當發聲變得不再匿名,當批評政府的代價可能隨時從「帳號被封」升級為「現實生活中的懲戒」,言論自由便無從談起了。幾年前中國各地政府曾要求外賣員、快遞員必須下載一個政府監控的APP時,隨即引發過中國人民的抵制,這些事件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當國家權力無限擴張,個人的隱私與自由將被壓縮到何種地步?
反觀台灣,我們的網路環境雖然也面臨假訊息的挑戰,但公民社會對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捍衛從未鬆懈;當中國的「網證網號」意圖讓每個人的網路行為無所遁形時,我們應當警惕,因為這不只是一項遙遠的政策,更是對我們所珍視的民主價值的直接反證,提醒著我們,網路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持續捍衛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