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長年宣稱自己是「不容挑戰的崛起強權」,但當我們回頭看這幾年的美中關稅談判,卻看到的是中方一次次讓步,換來的卻不是對等,而是不斷延長的壓力與依賴。最近傳出美中將展開第三輪關稅談判,北京內部再度釋出善意,顯示中國正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不談,經濟撐不住;談了,又不得不讓。這一幕幕,讓人想起百年前的辛丑條約:只是如今割的不是地,而是經濟主權;賠的不是白銀,而是國內政策空間。 

從川普1.0時代的貿易戰爆發以來,中方談判的姿態始終強硬,但實際內容卻步步退讓,第一階段協議中,被迫大幅購買美國農產品、開放部分市場,這些都是中國口中「堅決不能接受的條件」,卻最後都默默照辦。進入拜登時代後,情況並未改善,美方延續高關稅政策,中方雖持續喊話反對,卻始終沒有實質反制,反而在每一次談判中低調讓步,只求維持現狀。 

這種局面不是偶然,一方面中國對經濟放緩壓力極為敏感,對內要維穩,對外又缺乏談判彈性;另一方面,對外又必須維持「不低頭」的姿態,因此才會出現「表面抗美、實際讓美」的矛盾狀況,說白了,談判越久,讓步越多,卻越難向內部解釋,這才是真正的困境。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提醒,很多人過去相信,中國崛起是機會,搭上它的經濟列車就能一帆風順,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自稱強大、實則焦慮的政權,面對全球壓力束手無策,只能靠不斷讓步維持面子工程。我們不該也不能走同一條路。我們與其仰賴中國市場,不如持續鞏固與真正對等的經貿夥伴合作,參與國際自由貿易機制,強化自身談判籌碼,這才是站得住腳的策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