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9日中美貿易談判近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入新階段,延續倫敦與日內瓦的討論脈絡,美國代表團展現對談判進展的樂觀態度,並將勢頭歸功於總統與日本及歐盟達成的大規模貿易協議,這些協議的規模與條款顯然讓中方感到意外。美方明確表達其貿易政策核心目標:縮減對華逆差、振興國內製造業、以及實現供應鏈回流。同時,華府強調「去風險而非脫鉤」的策略,特別針對稀土磁鐵、半導體與藥品等戰略產業,尋求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再平衡。
談判中,美方對中國經濟結構提出尖銳批評,指其為「近代最不平衡的經濟體」,全球製造業占比高達30%,經常帳順差占全球GDP的2%,為歷史罕見。此外,美國對中國過剩產能的全球影響表達擔憂,並對其採購伊朗受制裁原油(約占全球90%)以及向俄羅斯出售約150億美元雙重用途技術表示遺憾。這些議題不僅涉及經貿,更觸及地緣政治與安全層面的複雜博弈,顯示中美關係已從單純貿易摩擦演變為全面戰略競爭。
從地點與背景來看,斯德哥爾摩作為中立地帶,承載了中美試圖緩解緊張關係的象徵意義,但談判難度相較倫敦與日內瓦有所提升,尤其在敏感議題上。美方確認倫敦回合就加速中國稀土磁鐵輸美達成的協議仍在執行,反映出美國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華資源依賴的現實困境。假設此僵局持續至2025年,若雙方未能在90天內達成新協議,美國對部分中國產品的關稅可能回升至80-85%的高水準,這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顯著衝擊。
對臺灣而言,這場談判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半導體產業作為全球供應鏈核心,臺灣可憑藉技術優勢與美國深化合作,尤其在高階晶片設計與製造上,預估若關稅壁壘升高,台廠能以「臺灣設計+美國製造」模式降低約30%的稅負壓力。然而,若美國對中國出口至俄羅斯與伊朗的關鍵技術實施二次制裁,臺灣ICT企業恐面臨美元結算渠道受限的風險,需提前制定應對方案 。
東南亞地區亦受波及。越南與馬來西亞在稀土礦源與初加工領域具備潛力,臺灣可透過新南向政策,與東協國家共建「去中國化」的磁材與電池材料供應鏈,削弱北京在關鍵資源上的壟斷優勢。問題在於,臺灣目前對中國加工環節的依存度仍高達40%以上,若不加速轉移,恐在未來貿易衝突中陷入被動。因此,建議經濟部於2026年前成立「去風險供應鏈辦公室」,目標將關鍵材料對華依存度降至30%以下,並提供稅務減免鼓勵企業轉移至東協或回流臺灣。
另一層隱憂是歐盟立場的搖擺。美方提到與歐盟的貿易協議旨在糾正巨額逆差,但若歐盟加速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臺灣鋼鐵與石化出口將面臨更高成本壓力。對此,政府應主動與歐盟對接,爭取綠色技術轉移與低碳認證的合作空間,確保出口競爭力。
中美在斯德哥爾摩的對話,表面上聚焦經貿平衡,實則涉及地緣政治與產業安全的全面重構。臺灣若能在半導體與稀土供應鏈上精準布局,並與東南亞及歐盟建立多元合作網絡,則有望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動能。這不僅是對當前局勢的應對,更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前瞻性防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