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都拉斯將於今年11月舉行總統大選,意外的是,多位候選人表態「若當選將與台灣恢復邦交」。這不是出於意識形態,也不是外交轉向的政治表態,而是來自基層經濟的壓力──白蝦出口中國不如預期,產業幾近崩潰。原本穩定外銷台灣的白蝦,在與中國建交後轉向中國市場,卻因為檢疫標準、進口限制與價格競爭等問題,無法打開通路。產業界怨聲載道,迫使候選人重新評估過去一年「外交斷交」的經濟後果,讓白蝦成為推動政策翻轉的關鍵動能。
這場白蝦風波,正好反映出台灣在中南美洲外交的真正價值。多年來,外界時常以「金援外交」定義台灣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但實際上,台灣提供的不只是資金,而是長期、穩定、可預測的合作機制。台灣曾是宏都拉斯白蝦最穩定的買主之一,不僅採購流程透明,也不附帶政治條件。這種制度化的合作模式,反而比中國式的「一次性兌現」更能支持當地產業發展。外交不是純粹的金錢交易,而是一種互信與制度合作的總和。這場因白蝦而起的反彈,正說明了這一點。
對台灣而言,問題也在於:若宏都拉斯真的想恢復邦交,我們準備好了嗎?過去,邦交的建立與斷裂大多倉促決定,缺乏與產業、民間或地方政府的長期佈局。如果宏國產業真有強烈動機回頭,那麼台灣是否能提供穩定的市場條件與合作平台?是否能將邦交轉為實質經濟合作的延伸?從農業技術到貿易網絡,外交不該只是儀式,而應是具體的產業策略一環。否則,即使重拾邦交,也可能重蹈斷交的循環。
當我們面對宏都拉斯這場「外交回頭」的可能,不應只把焦點放在外交數字的加減上。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國能否轉向一種以「可信賴經濟夥伴」為核心的外交策略,強化與中小型經濟體之間的可持續合作。比起爭取更多邦交國,我們更需要讓世界知道:台灣是一個值得長期合作的對象,能帶來穩定、市場信任與制度價值;當全球意識到這一點,台灣的國際空間,才不會只建立在援助與轉向的變動之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