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來一連串兒童與年輕人「手術後死亡」的新聞,讓人坐立難安。廣東一名 3 歲男童接受簡單的扁桃體微創手術,卻離奇腦死亡;黑龍江 10 歲女童與汕頭 22 歲女子,也在就醫過程中意外身亡,事後卻難以取得病歷或說法一致的醫療報告。無法不懷疑:這些孩子與年輕人,真的是死於「醫療事故」嗎?還是,我們都不願面對的事,早已默默在中國社會某處發生?
無解的死因與消失的器官
這些案例看似孤立,卻有太多共通點:原本不是重大手術、死亡來得突然、家屬被要求「低調處理」、遺體交還不完整。我並不是醫療專業人士,無法直接證實什麼,但正因為如此,更希望看到真相。問題是,在中國的制度下,當一切檔案都「不予公開」、調查也不了了之,這些家庭到底要怎麼找回基本的知情權和公義?
我們不該假裝不知道,中國的非法器官市場存在已久。過去國際人權組織曾多次指出,中國器官移植的「高效率」令人質疑其來源正當性。我相信,中國社會中也有認真、專業的醫者,但當一個體制能容忍某些人為利益動用國家資源、掌控病患生死時,這不僅是道德崩壞,更是文明社會的底線正在被踐踏。
底層成了沉默的器官供體
中國的問題,不只在於有沒有「黑醫生」,而是整個監督與問責機制的缺位。在中國,醫患權力極不對等,普通家庭幾乎沒有辦法挑戰權威醫院。當孩子出事時,連看病紀錄都拿不到,這樣的體制不只令人心寒,也讓最沒有資源的底層民眾,可能成為器官市場上最無聲、最容易被犧牲的一群。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一個社會信任正一點一滴流失的真實場景。如果我們只能在社群媒體上看到這些新聞碎片,而媒體與司法都保持沉默,那我們還能指望誰來守護生命的尊嚴?
兩岸制度差異的放大鏡
這樣的事件,也在無形中擴大兩岸社會的制度落差與信任鴻溝。在台灣,病患死亡需要解剖、程序需要授權,家屬能取得醫療紀錄,媒體也可以公開追蹤報導;但在中國,真相常常被鎖在體制之內,留給家屬的,只有沉默與恐懼。這樣的制度差異,不只是價值觀的分歧,更會直接影響台灣社會對兩岸交流的觀感與風險評估。
結語
當一個社會連基本的生命尊嚴都無法保障,我們還能談什麼「發展」、「富強」或「文明」?無論你是否相信中國存在器官黑市,我們至少該同意一件事——一個制度若讓人民害怕進醫院、家屬害怕追問真相,那絕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有的樣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