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連續刊出兩篇針對台灣的政治社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的謬論當休矣〉與〈賴清德「團結四講」謬論「亂台裂台毀台」〉。這兩篇文章不僅重彈中共一貫的歷史敘事,還集中火力抨擊我國總統賴清德日前發表的「團結十講」。尤為耐人尋味的是,這類高強度政治攻擊,恰逢台灣進行罷免選舉的敏感時刻,動機與目標都極具針對性。
從語言操作上觀察,兩篇社論其實可視為一套認知作戰話術:一方面否定台灣的政治主體性,另一方面攻擊民選元首的合法性。例如文中聲稱,「1971年以來,中共政府在不同時期以政治或軍事、直接或間接、肯定或否定等方式,對台灣地區行使著代表權或管轄權等內容的主權權力。」此段文字試圖將中共從未實際統治台灣的事實,包裹在含糊的「代表權」敘事裡,以邏輯滑動取代實質證據,為其主權聲索創造「歷史合法性」。
然而,歷史不會配合政治想像。《舊金山和約》明確要求日本放棄台澎地區主權,但並未明言轉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上多數國家對台灣地位採取保留態度,實質上台灣自1949年起即未被中共統治一日。中共長期試圖透過語言再造、政策打壓與輿論壟斷塑造其「一中敘事」,正是一種語言霸權的展現。
同時值得警惕的是,中共在內部維穩壓力升高、外部外交受阻的背景下,常透過炒作台灣議題來製造對內的民族凝聚。無論是社論、戰狼言論、還是短影音輸出,都構成其認知戰系統的一環。從「倚美謀獨」、「新兩國論」的指控,到誣指「團結十講」為「裂台亂台」,其實都是為了削弱台灣國際形象與內部信任基礎。
然而,正如賴清德總統所主張,「團結十講」的本質是民主自信、和平維持與韌性建設,並非激化對抗,更非「謀獨挑釁」。中共以其慣用話術包裝威權欲望,不僅無助於兩岸和平,反而顯露出其在話語場域與現實世界的焦慮與失控。
當北京再度對台主權老調重彈,台灣的回應不該僅止於駁斥,更應強化自我歷史敘事,深化民主價值,並以行動展現,台灣不是一張被書寫的紙,而是堅實自主的主體。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