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兩岸關係越來越複雜,矛盾也不只停留在政治層面,文化和科技的角力日益明顯。最近,臺灣音樂家到中國演出,本該是藝術交流的好機會,卻被硬生生要求喊出「我愛黃河、我愛中國」的口號,讓這場演出變了味。藝術本應是自由的,但政治的干預卻讓這份自由變得脆弱,也讓人開始質疑兩岸交流的真誠度。

同時間,中國也在科技領域對台灣下重手,將包括漢翔、中科院等8家重要台灣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明顯是在用經濟和科技的力量施壓。這種針對高科技和國防產業的限制,不只影響企業經營,更讓台灣的科技自主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這兩件事看起來像是不同的事件,卻其實是中國在兩岸關係中從文化軟實力到經濟硬實力的全面施壓。這種多層次的壓力,讓台灣在維護自己的主權和自由時,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局勢,台灣不能坐以待斃。文化交流必須守住藝術的獨立性,拒絕被政治掛帥,讓交流回歸到最初的純粹與真誠。科技方面,政府和產業更要加強自主研發,打造有韌性的產業鏈,降低對外依賴,才能提升抵抗外來壓力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國內社會要更清楚這場局勢的複雜,不要被情緒牽著走,而是用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尋找多元的解決方法,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和發展空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