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一則看似平凡的新聞,卻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一道溫暖的曙光。以植物新藥為核心的台灣公司健永,成功登上美國納斯達克掛牌,成為少數跨越資本門檻、獲得國際認證的台灣生技企業。這不只是企業的榮耀,更是植物新藥在國際藥界與資本市場中,重新獲得肯定與定位的象徵。

 

過去我們談新藥,往往將焦點放在化學合成的小分子藥物,這類藥物著眼於單一成分,鎖定特定靶點,追求精準且可量化的療效。這策略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上有傑出成果,特別是在急性病與單基因疾病領域。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許多慢性病與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憂鬱症和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病因複雜且多元,不是單一靶點能解決的。這些疾病像是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牽一髮而動全身,讓過去的小分子藥物難以全面掌控。

 

因此,植物新藥特別適合應對阿茲海默症這類神經退化疾病,其多靶點、多機轉的特性,能同時調節神經發炎、氧化壓力、細胞凋亡與血腦障壁粒線體能量運作等關鍵路徑,有助於全面緩解病程進展。相較於傳統僅針對單一蛋白質的藥物,植物新藥的整體調節機制可望提供患者更溫和、可長期使用的療法,尤其在目前阿茲海默症缺乏根治方式下,這類整體調理、延緩退化的方案,對患者與家庭都具有高度價值,也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治療選項。

 

但,植物新藥的路並不好走。其成分複雜、多變,標準化與機轉不明的難題,長期讓它難以納入嚴格的藥物審核體系,讓許多優秀的天然藥材只能停留在傳統醫學或保健食品的範疇,無法被主流醫療真正採用。

 

直到近年來,人工智慧(AI)與大數據技術的進步,為植物新藥的研發注入新動能。AI能解析複方植物多成份間的互動,模擬預測藥效與副作用,協助標準化與機制驗證,讓植物新藥的科學證據逐步被建立,打破過去的瓶頸。

 

對於日益老化的社會,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現有藥物雖能清除β-澱粉樣蛋白,但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與成本不容忽視。植物複方透過調控神經發炎、抗氧化與微血管功能,有望成為一種更溫和、可長期負擔的治療選擇,帶給病患與家屬更多希望。

 

尤其,目前阿茲海默症僅有針對清除β-類澱粉蛋白的藥物,即便有腦血腫副作用的疑慮且藥價昂貴,但身為新藥前瞻的美國FDA,仍開綠燈給予藥證。由此觀之,未來若有植物新藥針對阿茲海默症、或其他仍無解藥的病症例如癌症等,美國FDA、甚至世界其他各國對植物新藥的藥證,仍可能會採取相對開放的態度。

 

因此,台灣已有多家企業投入這場植物新藥革命。除了健永之外,其母公司ABVC旗下的AiBtl專注神經科學植物藥,預計今年下半年赴美上市;癌症植物藥平台OncoX也計畫啟動IPO。這不只是草本的升級,更是台灣在全球生醫產業鏈中嶄露頭角的契機。

 

當然,生技業者動起來,台灣的官方也不遑多讓。從資源面觀察,台灣具備多樣性的氣候與地形,擁有豐富的藥用植物;從制度面觀察,自2009年起政府便已設立《植物藥新藥臨床試驗基準》,2013年則進一步發布查驗登記標準,為植物藥進入臨床與藥證提供明確路徑;而在研發與資本環境上,台灣亦早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作為基礎,並透過國家生技園區、國發基金與創投資金支持產業化發展。

 

但要讓台灣成為真正的「植物藥創新基地」,還需要政府與產業持續深度合作、積極佈局國際趨勢。事實上,目前全球各國對植物新藥的態度正在加速轉變。不論是美國FDA或歐盟EMA,近年皆針對植物藥制定更明確的審查與查驗制度,並納入複方組成、多靶點機制與長期安全性研究等新標準,允許更多元的臨床佐證模式,尤其是針對神經退化、癌症與慢性病領域,植物藥逐漸從傳統醫學的輔助角色,轉變為有潛力的主流治療途徑。

 

值此同時,資本市場也對植物新藥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從美國健永掛牌、ABVC後續計畫上市,到亞洲多家以草本或天然藥物為核心的生技公司獲得創投與私募資金支持,投資人已從過去偏重化學藥、單一靶點療法,轉向對「天然、安全、長效」的植物新藥展現更多信心。這背後除了科技成熟與法規鬆綁,也來自於全球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負擔日增所造成的結構性壓力。

 

台灣此刻正站在一個絕佳的節點。我們擁有亞熱帶與溫帶交會的藥用植物資源、多年累積的中藥材應用基礎、先進的GMP製藥體系,以及全球密度最高的AI工程師與生技跨領域人才。如果能夠將這些優勢整合起來,主動參與國際植物藥指引制定、導入AI技術於植物藥研發流程,並與跨國藥廠、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合作,不僅能強化植物新藥的科學佐證與臨床認可,更能打開輸出全球的市場大門,真正讓「台灣製造」的植物新藥,站上國際生技舞台。

 

為了真正讓台灣植物新藥產業走向國際並具備長期競爭力,筆者認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建立一套橫跨臨床、產業、科技與法規的植物新藥整合平台。

 

此平台應包括四大核心:第一,制度設計上應設立植物藥審查專責單位,推動審查流程與AI藥理模型接軌;第二,技術整合方面,可利用南港國家生技園區、AI中心與雲端大數據運算能力,建立「植物新藥AI預測與模擬基地」,協助廠商完成前期篩選、標準化與風險預測;第三,產業扶持則可透過國發基金、創投資金與ESG綠色基金導入,加速臨床前研究與跨境合作; 第四,整合AI智慧化農業新創力,為植物新藥的研發創造源源不斷的新生技活水。如此一來,不僅可降低植物藥研發門檻與時程,也能吸引更多頂尖人才與國際資本加入。

 

當全球對植物新藥的態度正逐漸從保守轉向積極,台灣若能把握這波數位與生技融合的機會,建立制度、資源與技術三位一體的創新平台,就有望在新藥研發這條長坡厚雪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突破口。

 

這不只是產業政策的選擇,更是下一代醫療照護模式的關鍵布署。植物新藥不再只是鄉野間的草本配方,也不只是學術論文中的實驗探討。在AI與科學驗證的加持下,它已逐步成為能實際改善病程、延緩退化、減緩副作用的療法新星。若能有效整現有資源與制度動能,台灣完全有機會從過去的代工角色,轉型為具有國際領導力的創新生技中心,甚或是引領全球的植物新藥供應大國。

 

過去,植物新藥或許只能是民間口耳相傳的良方,或學術界的研究題材,但在這個結合科技與自然的時代,我們台灣有機會將它推向世界舞台,成為能實際改善人類健康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是對台灣生技產業的期待,也是對每一位病患與家屬的承諾。未來的護國神山,不必僅是半導體,植物新藥若能善用AI與制度改革,也能成為台灣在全球生技領域的驕傲與里程碑。

文:徐宜生(博太生醫董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