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納斯達克指數週二(19日)下跌 1.4%,創下自 8 月 1 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同日,費半指數下跌 1.8%,跌破了月(20)日均線。
先前,市場還沈浸於「CSP 四巨頭獲利成長超乎預期,對未來 AI 基建資本支出維持不變」的樂觀氛圍中;然而,《The Verge》上周五報導,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對人工智慧(AI)市場的現狀發出示警,坦言目前的熱潮恐正處於泡沫階段,雖長期仍看好該產業,但新創公司的估值已陷入瘋狂,且並非所有人都為此感到擔憂。
全站首選:川普致電匈牙利總理奧班 問他為何阻撓烏克蘭加入歐盟
輝達(Nvidia)、博通(AVGO)、超微(AMD)、帕蘭泰爾(PLTR)等強勢股遭受衝擊,大型科技股的高估值,讓華爾街開始討論 AI 相關股票是否被高估了。
科技巨頭太貴了?
輝達自四月股價見底後一路上衝,至週二飆漲 86.24%;市場也寄予厚望,不少外資調高目標價,例如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表示,輝達在需求、供應及競爭前景方面均持續向好,目標價將從 200美元上調至 206美元、維持「增持」評級,及上修該公司 2027 財年每股盈餘預測約 4%。
但股價漲多了,自然會迎來修正。輝達昨日收跌 3.5%,從四月底以來,再出現月線被摜破。
其餘科技巨頭方面,Alphabet(GOOGL)跌 0.95%、亞馬遜(AMZN)跌 1.5%、微軟(MSFT)跌 1.42%、特斯拉(TSLA)跌 1.75%、Meta Platforms(META)更下挫 2%。奧特曼的擔憂開始發酵了?
檢視股價本益比(PE Ratio),綜合 TradingView、WisdomTree、財報狗等網站數據,輝達最新本益比約 58倍,低於近五年平均的 69.3倍,即便剔除拉高平均的離差值 116.91倍(2022 年),實質上與近幾年水準也差不多。在該公司獲利持續成長下,未來12個月預估本益比下滑至 34.9倍。短期股價可能偏貴,但中長期而言,並未出現 PE 上百倍、或是過於離譜的高估。
再看其他科技巨頭:
微軟:最新本益比 37.6倍,高於近五年平均 33.7倍;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32.7倍
谷歌:最新本益比 21.7倍,低於近五年平均 24.5倍;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19倍
Meta:最新本益比 27.8倍,高於近五年平均 22.8倍;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26.1倍
亞馬遜:最新本益比 34.6倍,低於近五年平均 55.4倍;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31.7倍
蘋果:最新本益比 35倍,高於近五年平均 30.1倍;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29.6倍
特斯拉:最新本益比 177.33倍,近五年平均不可考(數字差異過大);遠期預估本益比約 151.6倍
相比於 S&P 500指數的遠期本益比為 22.5倍,在科技七巨頭中,就有六家公司的本益比高於大盤水準。
鬼故事開始發酵
奧特曼接受訪問時,還以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為例,指出泡沫形成,往往源於「聰明人對某個真實趨勢過度興奮」的現象。他認為,當前 AI 產業的現況,與當年網際網路在 2000 年崩盤相似,「我們現在是否處於整體投資人對於 AI 過於興奮的階段?在我看來,是的。而 AI 是不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事情?我也認為是。」
除了對 AI 股票短期回報預期過高的擔憂外,整體經濟環境也充滿不確定性。美國勞工部七月釋出的就業報告令人失望,五、六月份的數據也大幅下調,令人震驚。七月的生產者物價數據(PPI)也高於預期,引發市場對降息的路徑眾說紛紜。以及隨對等關稅政策稅率陸續出爐,也一度引發市場擔憂。
據《巴倫週刊》引述盈透證券首席策略師史蒂夫・索斯尼克(Steve Sosnick)一個巧妙比喻,「這就像一棟過於擁擠的大樓裡,當大家都要緊急撤離時,人們就會被踩踏」;並指出當這些科技股被拋售時,影響會迅速擴散至更廣泛的市場,因這些股票在主要指數中佔比過高。
此外,財經作家狄驤在臉書粉專「狄驤的資本主義求生筆記」上發文指出,「美政府入股英特爾,將成為台積電的強敵,導致台股大跌數百點?」覺得只是為漲多拉回找藉口而已。他認為,市場也傳出美國白宮想透過《晶片法案》入股美光、三星與台積電的想法,代表半導體大廠都有望同步受惠。
簡單來說,漲多就是最大利空,當許多投資人 FOMO(害怕錯過行情)追高,或是為了賺更多而開槓桿時,就更容易受利空與波動影響,造成正報酬逃命波,或是去槓桿化的「人踩人」。「我們要做的就是違背人性,看到漲多就是不能 FOMO 追高,雖然追高有可能賺錢,但只要一次,一次就好,追高後剛好碰到A轉大跌,就有可能被直接抬出場。」
※Newtalk提醒您: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檢視自身能力,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