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全台同步展開的「城鎮韌性演習」,不僅配合漢光實兵操演,更標誌著國家防衛思維進入新階段。演習首度以「城鎮」為核心,從台中、高雄到屏東,包含地下街疏散、百貨商場關閉、捷運停駛、災後復原模擬等,凸顯國防早已不再侷限於軍事場域,而是滲入市民日常、深植於生活細節。
過去演習多聚焦在部隊移動與戰術操作,如今的重點是整合市政、交通、通訊、醫療、能源與避難系統,意即:國防,已不只是軍人專業,而是全民課題。無論是駕駛、店員、學生,抑或社區志工,都是韌性演習的真實參與者。
這也正是「整體防衛構想」(Total Defense Concept)核心所在。當對手來襲、飛彈下落的瞬間,國軍只能守住外環,但真正能撐住國家的,是每一個人是否知道該怎麼做。如果民眾只會埋怨交通不便、或抱怨「又是假警報」,那麼敵人未發一彈,台灣自己就先潰堤一半。
尤須警惕的是,若社會未形成「全民防衛共識」,演習將淪為官式程序,甚至被認為是軍事恐嚇、政治表演。這正是中國試圖滲透與誤導的空隙之一。北京一邊透過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美化中國生活、粉飾和平;一邊透過認知作戰抹黑台灣軍警系統,將正常防衛措施包裝成「民生干擾」或「軍政府管制」,這些話術,早已在網路社群潛移默化傳播。
因此,這不只是軍方的演習,而是整個島嶼共同演出的一齣預備存亡的現實劇。
為強化效果,建議三點政策作法:
- 推動全民防衛教育法制化:將基礎避難、災後求生、簡易訊號識別等內容納入高中與大學課程,讓年輕世代不再陌生恐慌。
- 納入企業與市場機制參與:動員商場、物流、金融業者實際參與演練,設計「營運中斷模擬」,讓韌性不只在政府檯面,也在民間系統中發生。
- 落實社區備災計畫與演練回饋機制:提升鄰里與社區自主參與意願,並要求地方政府公開演習檢討報告,回應民間建議,打造演練常態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