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藝術家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上綻放創意光芒,在2025年4月13日開幕的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上,台灣民間藝術家以其獨特的創意和藝術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特別是名為「月亮上的台灣」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台灣的文化特色,更在國際舞台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儘管台灣無法以國家身份參加這場160個國家參與的盛會,民間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卻以創意和毅力,成功地向世界介紹了台灣。

由於政治因素,台灣無法以國家館的形式參與大阪世博會。然而台灣民間藝術家並未因此氣餒,反而以「月亮上的台灣」這一作品,展現了台灣的創意和文化底蘊。策展人商毓芳表示,她曾多次在國外被問及「台灣在哪裡?」,常常需要費力解釋。這些經歷激發了她以幽默和創意的方式來回應,於是誕生了「月亮上的台灣」這一概念。她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讓世界各國的朋友更容易記住並關注台灣。

「月亮上的台灣」以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大阪世博會場中,藝術家們展出了一個直徑一公尺的月球模型,上面刻有台灣的影像。此外,這個作品還將在世博期間走訪與「TAIWAN」字母相關的國家館,如泰國(T)、土耳其(T)、阿根廷(A)、澳洲(A)等,進行文化交流和互動。這種創意十足的展出方式,不僅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也成功地將台灣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

「月亮上的台灣」這一作品,不僅是一個藝術裝置,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月球作為一個象徵性的存在,代表了遙遠而神秘的所在,而將台灣置於月球之上,則象徵著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獨特地位和渴望被看見的願望。這種幽默而富有創意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台灣人民對於國際參與的熱情和努力。

這個作品還將在瀨戶內海藝術祭開幕前夕,於4月16日在宇野港的「台灣自己館」中展出一個直徑六公尺的月球模型,進行長期展演。這種跨地域的展出策略,不僅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升了台灣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能見度。

「月亮上的台灣」的背後,是台灣民間藝術家和團體的共同努力。這場藝術長征旨在展現台灣的「創意」、「公益」和「生意」能量。通過群眾募資的方式,台灣民眾認購木材樑柱,在日本各地搭建「台灣自己館」,預計募集2300根樑柱,象徵台灣2300萬人口的團結和支持。

目前「台灣自己館」已獲得一百多個民間團體的支持,展現了台灣社會的凝聚力和對國際交流的熱情。例如,澎湖二崁村的居民不僅認捐了展演空間,還準備通過日本這個舞台向全世界行銷台灣的地方創生成果。這種民間自發的參與和支持,不僅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尊重,也展示了台灣人民對於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視。

台灣民間藝術家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上的創意參與,不僅成功地展示了台灣的文化魅力,更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增添了光彩。通過「月亮上的台灣」這一作品,世界各國的參觀者得以一窺台灣的創意和文化底蘊,進而對台灣產生了更深的興趣和了解。這種文化交流的機會,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也為台灣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和互動開闢了新的道路。

這一事件也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國際參與的渴望和努力。儘管面臨政治上的限制,台灣民間藝術家和團體依然以創意和毅力,成功地在國際舞台上發聲。這種精神和行動,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也為台灣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台灣民間藝術家在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上的創意參與,不僅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台灣的文化魅力,更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增添了光彩。隨著「月亮上的台灣」作品的廣泛傳播,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台灣,為台灣的國際交流開闢新的道路。這一事件不僅是台灣文化創意的一次勝利,更是台灣人民團結和努力的象徵,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和慶祝。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