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年輕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許多人被迫做出迴避現實的選擇——回到家庭中,成為所謂的「全職兒女」或「全職乖孫」。這一現象不僅是社會變遷中的一個新詞,更是中國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直接反映。
一、年輕人的「避風港」——家庭
隨著中國青年的失業率持續攀升,尤其是16至24歲年齡段的勞動力市場,許多本應該踏入職場的年輕人被迫選擇退出社會,返回家庭。這一現象最直觀的表現便是「全職兒女」與「全職乖孫」。這些年輕人通常放棄在城市中尋找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照顧老人,成為「全職乖孫」。這並非出於對老人的愛,而是無奈的選擇,是為了避免面對更為殘酷的現實——在大城市中掙扎著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與其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苦苦掙扎,不如回家為家人提供一份“情感價值”,這似乎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合理選擇。但這一選擇的背後,卻隱藏著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尤其是當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青年教育與就業市場的巨大錯配。
二、經濟與結構性矛盾的放大
「全職乖孫」的現象,從表面上看似一種社會善意的回報,實則揭示了中國社會中的結構性矛盾。根據現有數據顯示,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已經達到了歷史性的高點。數據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的經濟體系對年輕一代的排擠,以及高等教育和勞動市場間的巨大鴻溝。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使得大量年輕人無法在職場站穩腳跟,最終選擇回歸家庭,依賴祖父母或父母的經濟支持。
對於這些“全職乖孫”來說,照顧老人和自己生活的重擔更多由家庭來承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的普遍性並不強,只有來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年輕人才有能力支撐這樣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普通家庭,尤其是農村地區,根本無法負擔這樣的經濟支出。因此,這些年輕人能夠「回歸家庭」的背後,無非是來自於某些特殊社會階層的特權。
三、逃避現實的「麻醉劑」
然而,這一切並非真正的「選擇」,而是由當前的經濟困境和社會結構問題所迫。正如部分學者所指出的,這是體制與市場的失敗,尤其是面對企業倒閉、經濟萎縮和低薪困境,許多年輕人已經失去對未來的信心。以「全職兒女」或「全職乖孫」來進行自我安慰,無非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迴避。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種現象的普及只能反映出中國青年在失業困境下的無奈選擇。
這一現象所折射的,並不是文化或情感層面的回歸,而是一種基於生存壓力的選擇。當年輕人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時,他們只能在這樣的「庇護所」中尋找一絲慰藉。然而,這樣的選擇不僅無法解決中國社會結構中的深層問題,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問題的嚴重性,甚至為其提供了表面上的“合法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