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與社群帳號,刻意將國軍救災畫面與共軍「大陣仗、全裝備」的災後動員並列對比,甚至不乏「共軍帥、國軍慢」的言論四處流傳。這種拿「作戰部隊」與「政治部隊」互相比擬的行徑,不僅邏輯錯亂,更已滑向刻意唱衰本國軍隊的話語共犯

要提醒的是:國軍不是全民免費便利商店,更不是你災難一來才想起來的萬能汪汪隊。從2009年八八風災、2021年太魯閣號事故、到近期嘉南地區水災,國軍每一次都在第一時間投入,動員人力、車輛、直升機搶救生命。但當某些人忽略這些日常付出,只因看到中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壯觀隊列,就大呼「共軍才有效率」,這根本不是比較,而是拿台灣的自由體制去崇拜極權動員

共軍在災區舉著五星旗列隊救人,是為了黨的形象服務;國軍在泥地扛沙包、在河床築堤,是為了島上人民的生活安全。前者為宣傳,後者為使命。哪一個才值得被信任,不是一張畫面能決定的。

此外,國軍的首要職責是備戰拒敵、守土衛民,不是隨時轉身變成工程包商或垃圾清運隊。我們可以要求更有效率的動員機制,可以檢討指揮系統與行政協調,但不能用「共軍能搬土,國軍就要會下水道疏通」的標準來扭曲其核心任務。否則下一次演習時,是不是也要要求親愛的國軍弟兄順便幫鄰里裝冷氣?

更荒謬的是,這種「一捧一」的比較論述,背後常潛藏著另類統戰意圖:弱化對我國軍信心、放大對中軍事效能的幻覺,再透過災後情緒導入「兩岸同胞一家親」的輿論催眠。這種敘事若持續蔓延,不只對我國防士氣構成打擊,也對年輕世代的防衛意識形成腐蝕。

有缺失,可以檢討;有不足,可以改革。但踐踏自家士兵,只為誇讚別人軍裝整齊,那不叫理性,那叫自毀長城。防衛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國軍的價值,不在於畫面好看,而是每一次堅守崗位、備戰無聲。

台灣未來勢必面臨更多天災與人禍,若每次都要靠畫面與感官來決定誰對誰錯,最終我們會失去的不只是信任,而是自己還能站得住的根本。國軍一直都在,而非不是救難汪汪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