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青年正被共產經濟體制逼向絕望深淵

中國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數字節節攀升,官方口徑「穩中向好」,然而數據光鮮背後,是一場無聲的青年災難。根據官方一度自行「封口」的數據,2023年中國城鎮青年失業率已超過21%,而真實情況,外界普遍估計早已突破30%,甚至更高。無數中國年輕人,辛苦完成高等教育,卻走不進職場,走不出家門,走不出未來。如今這群人,表面上,他們是在「陪伴父母」、「孝順祖輩」,社會賦予了正面的「全職兒女」、「全職乖孫」標籤;實質上,他們是被體制遺棄的一代,是經濟斷層下的代罪羔羊。

二、中國GDP經濟政策的幻象與泡沫

中國共產體制向來依賴「投資拉動型增長」,以天文數字的政府支出堆出「GDP奇蹟」。但這樣的增長並非建立在民間創新、企業活力或國民消費之上,卻是為了填滿統計報表靠國有企業燒錢、地方債務透支與無止盡的基建工程。例如,成堆的鬼城、重複建設的高科技園區、空無一人的地鐵站。但當房地產崩盤、外資撤離、內需凍結,一切假繁榮泡沫瞬間蒸發。中國青年首當其衝成為失業與邊緣化的犧牲品,許多人只得回家躲避社會競爭的殘酷現實,寄人籬下,用「孝順」包裝無奈,從「全職兒女」進一步轉型為「全職乖孫」。

三、從「全職兒女」到「全職乖孫」是體制暴力的變形

「全職乖孫」乍聽之下似乎溫馨,實際上卻是中國青年生存能力被制度扼殺的血淚證明。在缺乏就業市場、產業鏈斷裂、社會流動停滯的現實下,青年只能靠祖輩微薄的退休金或照料勞務換取「包吃包住」。這並非「家庭美德」的自然展現,而是政府不作為下的生存權讓渡,是一場慢性的社會自殺。然而,中國官方不僅不解決問題,還大舉宣傳「家庭價值」、「陪伴長輩」,試圖將青年失業危機包裝成一種「文化選擇」,強行轉移焦點,把體制錯誤轉嫁為「世代和諧」。這種扭曲價值觀,掩蓋了千萬青年面臨無未來、無尊嚴、無出口的真實困境。

四、「內捲」與「躺平」是強迫一整代人退出夢想

貶值的學歷、高攀不起的房價、空洞的產業和僵固的社會階級等結構性問題使得中國年輕人即使拼盡全力,也難以在城市立足。他們選擇「躺平」與「擺爛」,不是因為懶惰「不努力」,而是因為制度根本無法容納理想與努力。中共體制下的「穩定」,其實是壓抑下的社會停滯。當年輕人被制度逼到只能「內捲」在家庭中尋求庇護時,所謂的「社會發展」就已失去前進的動力。沒有年輕人的希望,就沒有國家的未來。

五、體制不改,一切虛假繁榮終將歸零

中國青年困境,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體制潰敗的警號。當教育回報率下降、就業機會枯竭、生育意願崩盤,一整個社會的可持續性將被摧毀,與其說「全職乖孫」是新興社會現象,不如說是國家經濟已經病入膏肓的徵兆。在這個由黨主導一切的體系下,真正的市場活力被壓制、創業精神被扼殺、個人權利被漠視,最終將吞噬整個社會結構,無論是GDP數據的再好看,還是建設的再豪華,都掩蓋不了人心崩解與青年逃亡的真相,中共若繼續掩耳盜鈴,共產主義下社會經濟系統性崩壞恐將失控成「全職難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