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年來朝聘不到教師的困境,教育部長在2025年7月09日的全國局處長會議說明,將開啟多元師培管道來因應。不得不說,部長似乎搞錯方向了。
【師資荒的成因不在師培數量,而是民粹的職場文化和教育部長】
檢視台灣教師職場的變化,從過去的惡修職場待遇到近期校事會議的濫訴與道德綁架,都是讓老師離開職場的原因,我想這幾乎是所有現場教師都知道的事實,但我們的教育部卻完全沒有針對這些原因進行對策。諷刺的是,部長還提出要全國中小學開放各種體育器材球具供使用全民使用,部長可能不知道自己就是讓老師離職的主因之一。說好的行政「減量」,結果變成行政「爆量」,現職老師還能不離職嗎?
【醫學系名額放寬的教訓:教師專業性不可妥協】
「多元師培」聽起來美好,但並不是任何事情都使用多元就是解方,甚至多元的規劃,會直接衝擊品質。以醫學系名額放寬的爭議為例,台灣醫學系招生名額的討論充分展現了專業培育數量與品質的平衡重要性。今年,教育部試圖放寬醫學系招生名額,以解決偏鄉醫師不足的問題,但醫界普遍反對,認為問題並非人數不足,而在於醫師分布不均。醫師培育的核心在於確保每位醫學生經過充分的專業訓練,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界強調,專業性不容妥協,若僅以增加人數來解決供需問題,可能導致醫療品質下降,進而影響患者健康。同樣地,筆者強力呼籲,教師培育也必須堅守專業性。教師的專業性直接影響教育品質,隨意擴充數量會直接衝擊教育品質。教育部若忽略培育過程中的質量,將讓整個教育體系付出沉痛的代價。
【教師不是「教書匠」!教育部政策正在錯誤定位教師角色】
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傳遞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然而,教育部的政策似乎將教師視為「教書匠」,只需要填補教室裡的空缺即可,不斷的開放師培總量,但「職場條件」與「培育品質」,是否能真正支持教師啟發孩子、引領學生的成長,似乎並不在鄭英耀部長的考量之中。
筆者認為,這種「錯誤的定位」與「隨意的多元師培」,犧牲的是教師的專業性與教育品質的基石。教育部若僅以短期需求為導向,忽略教師專業培育的完整性,不單純只是損害教師的職業尊嚴,更有可能讓整個教育體系失去社會的信任。教育部應該要刻正改善教師的社會尊嚴與職場條件,同時也必須要堅守教育專業品質的教師證價值,才能讓教育品質邁向永續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