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楊逸飛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楊逸飛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老師不是犯人!北市府的鏡頭正在殺死幼兒園的「愛」

    2025.11.25 | 13:13

        幼教不當對待事件發生,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共鳴,但也容易讓社會被憤怒的情緒主導而忽略了長期需要經營的面向。近期,北市府推動幼兒園強制裝設監視器,甚至要求擴大至教室內、雲端保存長達90天,這種無限制的權力擴張,形同讓台灣的幼教環境向中國的「天眼系統」看齊,是對民主社會與兒童人權的莫大諷刺。    我們絕不反對保護兒童,但這項行政作為是以犧牲「兒童人格與隱私發展」和「教保人員勞動尊嚴」為代價,將「安全」無限上綱、絕對化。    在已經強制裝設監視器的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實質上已面臨了「無差別獵巫」的困境。相關法令雖明訂需有重大事件才能調閱,但有誰「會說自己孩子的事是小事?」,家長往往只需要一句「我懷疑孩子遭受不當對待」,行政主管無人敢拒絕。從衣服髒亂到飯吃不飽,所有日常小事通通看監視器。甚至有現場教保人員為了自保,在接觸孩子前需要在鏡頭前做出「雙手投降」的動作來證明清白,這種將專業教育者預設為「潛在罪犯」的監控心態,是對教育最致命的羞辱,逼得教保人員最終選擇「不如歸去」。    當然,我們也必須誠實地面對現實:監視器不能「阻止」兒虐發生,但它卻有「紀錄」悲劇的功能。這樣的功能有其價值與必要性。幼托現場反對的,是法令上的「無差別全面強制裝設」。監視器是一種權力的擴張,「無差別全面強制裝設」正在把校園變成一種變相的監獄。這不是裝幾台機器的問題,而是政府帶頭告訴社會:「我們不信任老師,我們預設老師隨時可能犯罪。」這種把專業教育者當成「潛在罪犯」來監控的心態,才是對教育最致命的羞辱。    是以,我們不應該陷入「裝與不裝」的困境,該思考的是:怎麼做才能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答案是回歸教育現場的「結構性透明與社會參與」。    幼兒真正的安全,來自於人與人的真實連結。虐童案件往往發生在封閉、孤立的權力結構中。打破孤立的方式,不是架設更多監視器來製造恐懼,而是要讓幼兒園能成為社區的一份子,讓家長與社區居民成為教育夥伴,而不是「監控者與被監控者」。這才是真正「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的核心精神。    然而,現今的台灣環境,政府不僅沒有帶頭思考如何讓父母有時間參與孩子生活,反而鼓勵長時間勞動,用制度聯手剝奪了父母的餘裕。台北市府大力推動的雲端監控,說穿了就是政治上的懦弱與怠惰,它避開了所有真正困難的結構性問題: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陪伴孩子成長、社區沒有足夠的能量參與幼兒的學習,還有最現實的便是幼托人員面臨的高師生比、高工時、高壓力。政府選擇了最簡單、最能卸責的「數位麻醉劑」,利用家長忙碌產生的愧疚與焦慮,推出一張最廉價的「數位贖罪券」,用虛假的「看見」,來取代真實的「陪伴」。    監視的鏡頭無法取代人的溫度。我們需要的不是楚門世界,而是把那一村子的人找回來。政客不該站在安全的距離,用鏡頭收割「愛孩子」的廉價形象,掩蓋自身治理的無能。請把「人」還給教育,把「信任」還給社會。當最後一位有熱忱的老師因為受不了這種不信任而離職時,留給孩子的,就只剩下滿屋子的監視器,以及那個雖然「絕對安全」卻「絕對冷漠」的童年。 作者為    全教總副秘書長  楊逸飛 
  • 投書 多元師培真的是教師荒的解方嗎?部長不知道的真相

    2025.07.14 | 09:39

       面對近年來朝聘不到教師的困境,教育部長在2025年7月09日的全國局處長會議說明,將開啟多元師培管道來因應。不得不說,部長似乎搞錯方向了。【師資荒的成因不在師培數量,而是民粹的職場文化和教育部長】    檢視台灣教師職場的變化,從過去的惡修職場待遇到近期校事會議的濫訴與道德綁架,都是讓老師離開職場的原因,我想這幾乎是所有現場教師都知道的事實,但我們的教育部卻完全沒有針對這些原因進行對策。諷刺的是,部長還提出要全國中小學開放各種體育器材球具供使用全民使用,部長可能不知道自己就是讓老師離職的主因之一。說好的行政「減量」,結果變成行政「爆量」,現職老師還能不離職嗎? 【醫學系名額放寬的教訓:教師專業性不可妥協】    「多元師培」聽起來美好,但並不是任何事情都使用多元就是解方,甚至多元的規劃,會直接衝擊品質。以醫學系名額放寬的爭議為例,台灣醫學系招生名額的討論充分展現了專業培育數量與品質的平衡重要性。今年,教育部試圖放寬醫學系招生名額,以解決偏鄉醫師不足的問題,但醫界普遍反對,認為問題並非人數不足,而在於醫師分布不均。醫師培育的核心在於確保每位醫學生經過充分的專業訓練,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界強調,專業性不容妥協,若僅以增加人數來解決供需問題,可能導致醫療品質下降,進而影響患者健康。同樣地,筆者強力呼籲,教師培育也必須堅守專業性。教師的專業性直接影響教育品質,隨意擴充數量會直接衝擊教育品質。教育部若忽略培育過程中的質量,將讓整個教育體系付出沉痛的代價。 【教師不是「教書匠」!教育部政策正在錯誤定位教師角色】    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傳遞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然而,教育部的政策似乎將教師視為「教書匠」,只需要填補教室裡的空缺即可,不斷的開放師培總量,但「職場條件」與「培育品質」,是否能真正支持教師啟發孩子、引領學生的成長,似乎並不在鄭英耀部長的考量之中。    筆者認為,這種「錯誤的定位」與「隨意的多元師培」,犧牲的是教師的專業性與教育品質的基石。教育部若僅以短期需求為導向,忽略教師專業培育的完整性,不單純只是損害教師的職業尊嚴,更有可能讓整個教育體系失去社會的信任。教育部應該要刻正改善教師的社會尊嚴與職場條件,同時也必須要堅守教育專業品質的教師證價值,才能讓教育品質邁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