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民主面臨退潮與地緣政治動盪的關鍵時刻,台灣以其堅定的民主實踐與社會韌性,成為國際舞台上耀眼的典範。中選會正式公告,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將於7月26日舉行。這場由下而上、自發形成的罷免運動,不僅是台灣民主深化的縮影,更是一場展現社會秩序與公民信念的洗禮。

台灣的民主成就,特別是罷免運動所展現出的高度組織力與紀律,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與《全球韌性指數》(Global Resilience Index)等報告,台灣在言論自由、公民參與及社會凝聚力等指標中名列前茅,超越多數成熟民主國家。這場民主試煉不僅強化了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向世界證明:堅持民主的道路,是台灣屹立不搖的根基與全球認同的鑰匙。

罷免運動作為直接民主的嚴苛試煉,體現了台灣公民對政治問責的決心與執行力。根據現行法規,連署人需親筆簽名、標註完整個人資訊,並經過層層身份審核,錯誤率不得超過5%。以此次罷免第二階段為例,需在60天內收集選舉人數10%的有效簽名,動輒數萬份,涵蓋全台多數縣市,其複雜程度堪比軍事行動。從志工動員、資料核對到後勤整合,每個環節皆需精準協調,展現出近乎軍事等級的組織能力。

這種高成本的政治參與遠超一般選舉投票,卻也因此淬鍊出台灣民主的深度。公民團體善用數位工具與通訊平台,如LINE群組、Google表單等,實現跨地域協作,成為「低成本、高效能」動員的典範。這樣的行動力並非一蹴可及,而是根植於台灣社會歷經災難與挑戰所培養出的自癒能力與秩序意識,從1999年九二一地震的重建效率、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理性抗爭,到2020至2021年防疫期間400多天零本土確診的紀錄,皆為明證。

這種紀律與靈活並存的社會體質,不僅孕育了如台積電這類全球龍頭企業,也支撐了罷免運動的成功。台積電的全球地位,源於台灣社會的高度組織力與創新文化,而罷免行動正是這種文化在政治領域的體現。國際學者對台灣的社會韌性讚譽有加,多位研究者將這波罷免運動視為草根民主與治理能力的雙重標竿。相較於美國部分州的公投或德國的地方公決,台灣的罷免制度因門檻高、操作複雜而更具挑戰性,體現了民主「高質化」的發展方向。

這場罷免行動也面臨挑戰。例如,國民黨指控簽名造假,儘管中選會於6月21日澄清僅為重複簽名、並無造假情事,但此爭議凸顯了程序信任與政治對立的張力。頻繁罷免亦可能引發行政資源浪費與社會撕裂,未來宜透過制度優化,例如調整門檻設計或引入數位簽署,以確保罷免機制的穩定性與正當性。

台灣的民主實踐不僅是內部政治文化的展現,更與國際認同緊密相連。自由選舉、法治精神與言論自由,是台灣民主的核心價值,也是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的重要依據。台灣的公民社會多元且活躍,吸引了許多其他華人社會的關注與羨慕。然而,國際觀點與部分民眾的自我評價仍存落差,這提醒我們必須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

面對假訊息與認知作戰的挑戰,台灣必須堅持理性、強化透明,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民主的真實樣貌。罷免運動作為具體的制度實踐,展現出台灣對民主價值的堅持,也正是國際夥伴持續支持台灣的關鍵。一旦民主制度受到侵蝕,國際信任亦將隨之動搖。因此,強化選舉公平、維護新聞自由,以及提升國防自主,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都是鞏固國際支持與認同的根本所在。

在地緣政治壓力持續升高之際,台灣的民主不僅是自我價值的堅持,更是對全球民主價值的積極貢獻。罷免運動這場「高成本、高品質」的民主實驗,為國會生態帶來可能的重組,也提出了人民主導的治理模式。面對威權滲透與社會分化,台灣以自律、公民覺醒與制度創新,證明了民主的力量來自人民願意承擔的代價。

歷史多次證明,唯有堅持民主,台灣才能贏得世界的認同;唯有捍衛主權,人民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從政府到民間,每個人都肩負著守護民主的責任。唯有全民團結,深化制度的透明與公正,台灣才能在國際社會中持續閃耀,成為無法忽視的民主燈塔。

台灣的罷免運動與民主堅持,猶如一場全球矚目的試煉。從制度設計的嚴謹、執行過程的堅定,到國際聲譽的累積,台灣再次證明:民主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持續實踐與堅守的信念。在這條道路上,每位公民都是主角,共同書寫著台灣的民主傳奇,也為全球民主注入新的希望。

楊聰榮(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審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