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影幢幢的巴黎插曲

台法國會議員聯誼會會長林楚茵近日率團訪問法國。原本應該是展現台法友誼的交流行程,卻在巴黎餐廳裡留下了諜影幢幢的插曲——她親眼見到中國人員在外頭東張西望、低頭筆記,彷彿在進行情報監控。林楚茵形容這是「諜對諜」的場景,凸顯台灣的國會外交與中國的戰狼外交,已在歐洲核心城市正面交會。

持續更新:推動「AI新十大建設」 賴清德:投入逾千億預算、培育百萬AI人才

諷刺的是,中國官方最愛用「竄」這個字,來矮化台灣官員的出訪,近日陸委會主委邱垂正率團訪美,國台辦跳腳說是「竄美」,彷彿我們出門都是偷偷摸摸、見不得光。然而,仔細攤開近年的國際案例,人們會發現,真正「流竄」的不是台灣,而是中國。從巴黎到布拉格,從亞松森到斐濟,中國外交人員與情報網絡不斷現蹤,留下的不是尊重與交流,而是干擾、威嚇與衝突。

戰狼外交衝撞歐洲安全領域

巴黎的遭遇並非偶然。今年春天,法國政府才下令驅逐兩名中國國安部高層,因為他們在戴高樂機場策動強迫遣返異議人士。行動不是在暗巷密室,而是在國際機場、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挑戰法國主權。如今林楚茵等團員又在餐廳遇到監控,更凸顯中國「情報外交」的觸角,已公然入侵民主社會的日常生活。

而如果說巴黎揭露中國的陰影,那麼布拉格更見證戰狼外交的危險。2024 年 3 月,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訪問捷克,軍事情報單位事後證實,中國外交人員不只尾隨車隊,還計劃以大使館車輛進行碰撞。這已不只是情報監控,而是準備以實體暴力威脅台灣最高民選領袖。捷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費雪直言,這是一種「國家恐怖主義」。對歐洲而言,這是台灣議題第一次以如此直接的方式撞進他們的安全領域,也迫使歐洲思考:北京的外交人員究竟還能被視為正常的外交角色嗎?

不斷升級的挑釁模式

視線拉回大西洋彼端,南美洲的亞松森同樣留下警訊。2024 年 10 月,台灣大使官邸外出現一輛華為公司名下的灰色奧迪廂型車。車內人員不僅拿著相機,還掏出疑似監聽設備,對準大使住所。警方追查後發現,駕駛是華為員工,副座則是東方面孔人士。即便在台灣南美邦交國,中國依舊派出人馬試圖竊取情報。這不只是外交安全的威脅,更是對邦交國主權的直接挑釁。

更早之前,中國也曾在南太平洋的斐濟留下醜聞。2020 年國慶酒會上,中國外交官強行闖入,還與我方人員爆發肢體衝突,導致台方人員頭部受傷。斐濟警方雖然到場,但中國人員援引「外交豁免權」便全身而退。這場衝突是戰狼外交赤裸裸越界的前奏,也預告後續不斷升級的挑釁模式。

中國陰暗行徑只顯失格

把這些案例放在世界地圖上,就能清楚看見一條戰狼外交的「流竄軌跡」:從巴黎的餐廳,到布拉格的街道,從亞松森的大使官邸,到斐濟的國慶酒會,中國人員四處現蹤。然而,這些流竄並沒有達到嚇阻效果。恰恰相反,愈是粗暴干預,愈凸顯台灣國會外交的價值。法國選擇驅逐情報人員;捷克公開譴責中國行徑;巴拉圭警方立案調查;斐濟事件則讓更多駐外館處提高戒備。戰狼外交原本想製造恐懼,卻意外凝聚了民主社會的共識。對比台灣國會議員與友邦國會的真誠互動,中國陰暗的行徑只會更顯失格。

流竄的戰狼,擋不住民主腳步

中國最愛用「竄訪」來羞辱台灣的外交參與,但民主國家的門是光明正大打開,台灣代表走得理直氣壯。需要遮掩行蹤、急於逃避檢視的,從來不是台灣,而是中國。當林楚茵委員在臉書上寫下「台法友好不受中國阻撓影響」,這句話不只是感性呼籲,而是民主現場的真實寫照。

從布拉格到巴黎,從亞松森到斐濟,流竄的戰狼正在製造陰影;但台灣的國會外交,正用公開與透明,把陰影照亮。中國或許能監控、能尾隨、能衝撞,卻無法阻止民主的腳步。真正該被貼上「竄」標籤的,不是台灣,而是中國自己。

文/洪浦釗(立法委員林楚茵國會辦公室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