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的經濟困境逐漸浮現,從政府的財政收支到製造業運行,再到國際貿易的影響,無一不揭示出中國目前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外部壓力,還有內部政策和管理上的重大失誤,這讓人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感到深切的擔憂。

首先,國家審計署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報告揭示了各級政府資金挪用的普遍現象,這是中國財政管理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報告指出,20個省份共涉及46.65億元的問題資金,16個省的175個縣將41.64億元用於償還債務和發放工資,直接造成農戶補貼拖欠長達9年之久。更令人震驚的是,某些地方的基層幹部竟然虛報冒領補貼,甚至用這些資金從事非法活動,這暴露出政府官員對公共資源的極度不負責任,並加劇了財政困境。

這一現象的背後,不僅僅是財政體系的失靈,更是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依賴不正當手段解決財政問題的結果。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的考核指標,不得不挪用或虛報財政資金,這無疑加劇了中國整體經濟運行的脆弱性。此舉不僅妨礙了地方發展,還破壞了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讓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

在製造業方面,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7,已經連續三個月處於萎縮區間。這顯示出中國製造業仍在深陷困境。儘管PMI略有回升,但低於50的數字表明,經濟增長仍未見回暖。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壓力仍在持續,製造商面臨外部需求萎縮的困境,且內需疲軟,無法有效刺激經濟增長。這一現象暴露出中國經濟結構的根本問題:對外依賴過大,而內部消費和創新能力的缺乏,使得製造業難以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中立足。

除了外部的貿易壓力,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也日益突出。中國的內需始終未能有效釋放,房地產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家庭消費的困境。製造業無法依賴內需帶動經濟增長,反而越發依賴出口來支撐經濟。然而,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無疑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雙刃劍。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中國低價出口的產品可能將全球市場拖入通縮的漩渦。這種通縮螺旋效應,不僅會使全球市場的需求進一步萎縮,還將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造成嚴重挑戰。

此外,近期中國五星級飯店的減少,也反映了內需市場的低迷。過去五年,五星級飯店數量減少了114家,這一變化表明,雖然中國曾一度雄心勃勃地推動旅遊業發展,但疫情後的經濟疲軟與消費能力下降,顯示出中國內需市場的真正困境。外國遊客數量的急劇減少,則更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困難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總結來看,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的集中爆發。從政府資金挪用、製造業萎縮到旅遊業的低迷,都在無情揭示著中國經濟的脆弱性。未來,中國是否能夠克服內外部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其能否維持全球經濟地位的關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