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從期程拉長到後備動員方式,無不透露出一個明確訊號:臺灣的國防準備,正在從「演訓邏輯」過渡到「應戰實質」的全新階段。從過往的5天4夜延長為10天9夜,國防部不再公開細節、不預設敵情、不劇透操演,讓官兵在高度不確定情境中進行判斷與應對。這種轉變,不僅是訓練技術的提升,更是全國社會進入「心理備戰期」的制度試煉。這不只是軍方的演習,也正在測試全民的風險理解能力與防衛決心。

兩岸局勢持續緊張,「中國」對台軍事壓力逐步加劇,而烏克蘭戰爭與加薩衝突,也讓「戰爭將如何開打」、「我們如何面對突發攻擊」的想像逐步成形。國軍高層顯然理解,過去漢光演習的「紅藍對抗」多為預演模式,對於應變、突發、城鎮遭遇戰等方面的操練仍有空間。因此,今年不僅擴大演習場域,更結合後備動員驗證、捷運等民間基礎設施應用與軍民協同的要素,目的就是逐步模擬「全面防衛」體系的真實啟動過程。第五作戰區302旅在苗栗執行後備召員槍械操作訓練,取消實彈射擊但仍進行雨中演練;而206旅則在桃園實施九洞板戰術射擊、臥跪姿切換等動作訓練,顯示後備部隊也正邁入「實戰化」「分散式應變」的新訓練節奏。

然而,演習的真正挑戰,並不止於實地演訓。當國防部呼籲國人對「疑軍論」與「錯假訊息」提高警覺時,也突顯另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已然展開──認知作戰。過往每逢漢光演習,「中國」往往同步在國際社群媒體或代理人話語中渲染「國軍演習無用論」、「後備兵役虛耗說」等輿論主張,試圖削弱國內信心,干擾政策推進。因此,民間社會若僅將演習視為「官兵的事」、或純粹的交通干擾,將無法建立起全民防衛的認知基礎。演習期間,政府單位與公民媒體應同步強化風險訊息透明發布、社群資訊查核能力,以及地方政務體系對突發應變機制的公開與教育,才能讓全民真正參與到「備戰」之中,而不只是被動「看演習」。

漢光演習不應只停留在國防系統內部的年度慣例,它是每一次社會防衛意識的測試。當國軍在夜間出動、後備人員穿著戰鬥服在社區中移動,我們該問的不是「這是在演哪齣」,而是「萬一明天不是演習,我們準備好了嗎?」在一個可能轉瞬即變的區域情勢中,演習的意義不只是備戰,更是提醒我們:國防是每一個人的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