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社會的裂縫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大。經濟增長放緩,首先衝擊到的便是基層勞動者:福建福清祥興箱包女工因十個月欠薪被迫罷工;山東、陝西、湖南、廣東等地同樣爆發拖薪潮,甚至醫護人員也連續數月領不到工資、沒有五險一金。當企業資金鏈吃緊、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時,法律監管與工會協商機制的缺位,使得勞工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走上街頭──來捍衛生存權。
住房領域的衝突同樣加劇。河北邢台、山西太原、廣州白雲,從強拆到爛尾樓,再到學區劃分,民眾一次次在推土機與警戒線前集結。制度性剝奪感蔓延:人們並非因絕對貧困而抗議,而是因「本應得到卻被奪走」的權益而走向憤怒。當正規信訪渠道形同虛設,暴力鎮壓取代對話,群體對抗的烈度便不斷升高。
公共安全事件則進一步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北京密雲第一小學放學時,汽車衝進人群,至少七名孩童與兩名成人倒地,而警方僅以「操作不當」輕描淡寫。當真相需要靠自媒體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這類「地下信息管道」才能傳播,官方的沉默與遮掩只會強化民眾對體制的不信任。
更令人唏噓的是個體維權者的處境。山西婦女趙雅靜疑因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歷時數年奔走求助。她依法申訴無門,卻因在微信群抒發絕望而被以「尋釁滋事」重判,取保候審期間仍遭嚴密監控,再次被捕、秘密審判,其低保甚至面臨被取消。這種「體制內合法途徑全阻斷,體制外稍一發聲即入罪」的高壓邏輯,已使維權行為刑事化,亦讓社會累積出更深層的焦慮與憤怒。
伴隨經濟下行、權益受損與信息封鎖的,是維穩體系的空前緊繃。短短四天,全國爆發逾二十起中大型抗議;一邊是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基層治理資源枯竭,另一邊則是「穩定壓倒一切」的舊思維仍在主導。一旦協商機制長期癱瘓,合法性危機將取代表面穩定,壓力終會由沉默暗流轉化為難以遏止的浪潮。
真正的穩定,必須建立在制度信任與利益協商之上,而非單純的高壓控制。中國已站在十字路口:若繼續倚賴封鎖與鎮壓來應對多元且正當的民生訴求,趙雅靜式的悲劇與密雲式的恐慌只會層出不窮;唯有啟動實質改革、恢復法律公信與信息公開,才可能為這個社會釋放累積已久的張力,為壓抑已久的民眾帶來一條真正可行的出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