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金磚國家(BRICS)峰會7月6日至7日在巴西登場,這原是中國與俄羅斯藉「全球南方」平台展現影響力的重大外交場合,卻因習近平與普丁雙雙缺席,使此次峰會蒙上陰影,象徵金磚集團光環退色、內部離心力加劇,也透露出中俄在地緣與經濟多線受壓下的外交重新布局。

習近平未出席,顯示北京戰略轉向

過去十年,習近平幾乎每年親自出席金磚峰會,此番改由總理李強代打,明顯顯示中國正將外交重心由「南南合作」轉回「中歐關係」,在當前中國與歐盟正進入貿易摩擦高峰、歐盟加徵電動車關稅之際,北京急於穩住與歐洲的政治與經濟聯繫,甚至為此犧牲與南方國家的象徵性團結。

從實務層面來看,習近平此刻若飛往巴西,不僅需遠離國內愈趨嚴峻的經濟情勢,還會牽動整個外交團隊運作,尤其外長王毅目前正忙於奔走歐洲,出席金磚峰會恐令北京分身乏術,中國外交正在「減重轉向」,習缺席金磚峰會,是外交資源重新分配的具體表現。

普丁缺席,反映俄羅斯國際處境孤立

至於俄羅斯總統普丁則因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在多數民主國家已無法安全出訪,此次改採視訊與會,這不僅象徵俄羅斯的外交空間愈來愈狹隘,也讓金磚集團少了兩大領頭羊的實體出席,削弱峰會象徵的「集體政治能量」。

在俄烏戰爭長期化、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俄制裁仍持續之下,普丁的缺席更強化了國際社會對金磚國家合作「虛多實少」的印象,也突顯出金磚峰會的內在矛盾:既想挑戰西方秩序,卻難以形成統一聲音。

金磚分裂擴大,面臨結構性困境

金磚國家近年積極擴大成員數量,期望以「全球南方代表」之姿抗衡美歐主導的國際秩序,然而,規模擴張的同時,內部意見分歧亦益發明顯。

例如,印度與中國在邊界、經貿與地緣政治上矛盾重重,印方正積極強化與美、日等民主陣營的合作;新加入的埃及與衣索比亞之間水資源爭端,也已將非洲內部矛盾帶入金磚平台,即便是聯合聲明,也只能在無涉敏感政策的基礎上求得共識,顯示金磚集團目前仍無法從「政治象徵」躍升為「實質力量」。

結語:從金磚觀察大國外交重構,台灣應警覺

金磚峰會中習近平與普丁的缺席,不僅是個別國家外交調整的信號,更象徵當前國際局勢中「權威國家」領導模式的內部焦慮與不穩,面對全球多極秩序鬆動,台灣應持續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強化經濟韌性與國防實力,才能在不確定的大國博弈中掌握穩定立足點。

北京儘管試圖藉金磚平台推動「去美元化」、壯大其全球南方聲量,但當連習近平都選擇缺席,顯示其戰略判斷已轉向務實,金磚能否持續發聲,取決於是否能克服內部裂解;而台灣更應從中洞察中國與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真實優先順序,進一步思考自身未來的國際空間與應對戰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