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長期被視為個人選擇,甚至是不可干涉的私領域。然而,當國家年年以破紀錄的速度「消失人口」,社會勞動力結構日益傾斜、稅收與保險制度面臨崩解、軍事人力出現缺口,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婚育,還只是個人的事嗎?

事實數據:婚不成,生更難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台灣的總生育率(TFR)再度創下新低,僅剩0.87。這個數字不只是全球最低,更意味著每位女性一生平均僅生不到一個孩子,遠低於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

    進一步觀察家庭結構與婚姻趨勢,會發現問題更為根本:

  • 平均初婚年齡:2023年女性為31.7歲、男性為33.5歲,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 已婚家庭平均子女數:根據主計總處,2020年為1.24胎,低於日本、韓國的1.38與1.58。
  • 終身未婚率(45-49歲未婚者比例):男性達29.3%,女性為18.1%,持續上升中。
  • 未婚生子比率:僅約6.3%,遠低於歐美許多國家超過40%的比例,顯示台灣社會對非婚生育仍保守與排斥。

    這些數據清楚指出:在台灣,「婚」與「育」高度綁定,但婚姻率長期下滑,等於預告生育困境將難以翻轉。

    反思:當生養下一代變成一項奢侈行為,我們還能期待社會有未來嗎?

從催生基金到婚戀基金:政策角色的轉變

    在面對少子化困境時,政府設立「催生基金」,投入資源於育兒補助、托育公共化與生育津貼。然而成效有限,因為「未婚與晚婚」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若婚育被視為「個人自由」,政府往往無從介入;但若婚育影響到國家人力、產業、稅收與軍事結構,那麼它就是國家治理議題。因此,台灣必須跨出催生的補破網邏輯,升級為「婚戀基金」思維。

婚戀基金可以怎麼運作?

  1. 支持在地婚戀平台發展:如同文化創意產業,婚戀也應被視為新興社會服務。鼓勵具有信任感與在地關係的教會、社團、地方青年中心,開發婚戀媒合與陪伴服務,並以基金補助專業培訓與營運費用。
  2. 補助青年戀愛教育與交友活動:每年撥款鼓勵大專校院、社福機構設計「親密關係」、「伴侶溝通」、「家庭經營」等課程與活動,為年輕人補上情感能力教育的空白。
  3. 婚戀創業補助:鼓勵青年投入婚戀相關創業,如婚姻顧問、愛情教練、交友科技平台、長期伴侶輔導等,讓婚戀服務成為一門值得投資與耕耘的產業。

扶植婚戀產業:讓戀愛變成可以經營的未來

    相較於「傳統婚友社」的僵化形象,現代年輕世代需要的是更貼近生活、科技整合與情感理解兼備的婚戀服務。

可行的創新模式包括:

  • AI婚戀媒合平台:結合心理測評、興趣地圖與生活節奏配對,跳脫外貌與條件主導的交友盲點。
  • 愛情教練制度:提供一對一或小組的戀愛諮詢、情緒管理與關係療癒服務,協助年輕人從「不敢愛」、「不會談」走向成熟的親密關係。
  • 地區戀愛特區試辦:結合青年住宅、文創空間與地方創生資源,打造青年聚集、友善交友、伴侶共學的生活聚落。

    婚戀產業的扶植,不僅有助提升青年幸福感,也創造大量心理、教育、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就業機會,為沉寂的人口與經濟注入活力。

    反思:若我們無法給年輕人一個相信關係、建立家庭的理由,我們憑什麼要求他們承擔未來?

婚育的公共性:從個人選擇到集體設計

    我們不否定婚育是自由選擇,但不能忽視社會結構如何壓迫與限制選擇。

    當工時過長、房價高漲、情感支持稀薄,青年世代自然選擇不婚不生。此時,政策角色便是創造讓婚育「值得」也「可行」的環境

    這意味著:

  • 從情感教育做起:補上戀愛與家庭經營的知識落差。
  • 從社會支持著手:打造對孩子與家庭友善的生活結構。
  • 從文化敘事改寫:將婚姻從「風險與負擔」重塑為「成長與祝福」的歷程。

    反思: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把婚育從「兩個人的私事」升級為「整個社會的責任」?

結語:讓國家變得值得被延續

    少子化不是未來的危機,而是正在進行式的國安問題。當婚育不再只是個人事務,社會就必須正視關係的基礎建設與情感的公共投資。

    從催生基金轉向婚戀基金,從扶養補貼邁向關係培力,從托育政策推進到愛的設計工程,這才是翻轉少子化的根本之道。而這條路,國家要走在前面,社會要共同參與,年輕人則需要感受到:「我願意」的選擇,不只是勇氣,也是值得的希望。

    從人口學到經濟學,從心理學到國防,婚育問題早已超越個人選擇,是關乎一個文明是否能延續、更新與再生。若婚姻與家庭無法被公共政策承認為「社會價值」,我們失去的將不只是出生數,更是共同生活的能力與盼望。

    因此,婚育制度需要國家級的再設計,也需要文化敘事的重塑與公民參與的創新。唯有如此,才能讓青年在關係中重拾信任,讓家庭在社會中重新站穩根基,讓國家有能力邁向未來。

    反思:如果文明是一場接力賽,我們準備好把火炬交到下一代手中了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