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席捲全台的罷免浪潮,最大的贏家不是民進黨,不是賴清德政府,更不是任何政黨,而是——人民。因為即便民進黨試圖收割戰果,但誰能保證重選必然勝出?真正展現力量的是公民社會:那些願意站出來連署、願意監督、願意說「不」的人民。

罷免不是報復,而是人民意志的覺醒。當政治人物忘記了自己只是人民聘任的公僕,卻將權力當作籌碼,胡亂刪減預算、黑箱協商、強渡關山,只為報復選舉失利的不甘,這不是制衡,而是失控。這樣的員工,若是在任何一家公司,難道不該被開除?

國民黨在國會中的所作所為正是如此——

首先,中國國民黨提議將中國籍配偶(俗稱「陸配」)取得國民身分證的年限由六年縮短為四年,卻未同步檢討其他國籍外籍配偶的規定,令人質疑其立法動機是否公平一致,是否偏頗傾向特定對象。

再者,包括《立法院調查權及聽證權條例》、定義模糊的「藐視國會罪」、具高度爭議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修法,皆遭批評為企圖擴權自利,並削弱公民罷免權,顯示出不當干預民主制衡機制的企圖。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藍白聯手在審議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時,確實進行大幅刪減與凍結,引發強烈爭議。

主要爭議包括:

  • 總刪減金額:預算案最終減列約2,07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雖未達4,000億元,但規模已極具破壞性。

  • 高比例凍結預算:外交、國防及行政機關如行政院、中選會、總統府皆遭凍結70%以上業務費,使得政策執行陷入高度不確定。

  • 預算審議混亂:整個預算審查充斥延宕與倉促,甚至進行20小時不斷電表決,遭公民團體批評為「立院史上最混亂預算期」,程序正義蕩然無存。

  • 法案倉促強行表決:部分法條尚未公開詳審即表決通過,透明度不足,也缺乏完整專業討論。

  • 覆議與釋憲:行政院對預算案提出覆議遭藍白否決,並預告將提起憲法訴訟。同時因應立法院要求自行刪減636億元,行政院統刪地方「一般性補助款」25%,引發地方政府強烈反彈。

這一連串舉動,不只是程序瑕疵,更是赤裸裸的權力操作。人民不是旁觀者,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罷免,是主權者對於不稱職代理人的合法回應,是民主機制的日常自我修復。當政黨只顧鬥爭、漠視民意、濫權妄為,人民有責任也有權利,站出來說:「你不再代表我。」

更進一步說,這場罷免浪潮不只要讓藍白警醒,也要讓執政的綠營有所自覺。權力來自人民,任何政黨一旦忘記這一點,都必須面對人民的反撲。

我們不只是投票的手,也要成為監督的眼與行動的腳。罷免不是結束,而是人民重新奪回公共事務主導權的起點。當人民覺醒,民主才會真正在地上生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