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生各層面來看,不論是歷史、政治、社會、家庭、學校、職場等等,我們都有被傷害的經驗和感受,而那個傷害我們的個人或組織,也是帶著傷活下來的。

    關鍵不是受害者情結或角色,而是我們如何活出自覺和自主的自己。

    面對負面經驗及別人的不幸,我們仍然有為自己創造美好人生的選擇。

愛不是複製品,而是生成式有機體

    許多個案在諮詢中坦言,他們對愛與婚姻的恐懼,其實源自於童年未被療癒的經驗。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早期的依附關係將深刻影響成人的人際互動與情感建立模式。

    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所延伸的研究亦顯示,不安全依附類型(如焦慮型、逃避型)與成人親密關係的不穩定密切相關。

    原生家庭塑造我們,但不代表它決定我們的命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研究,個體透過學習與自我察覺,有能力重塑行為模式與情感反應。因此,當我們學習健康的情緒表達與關係經營技巧,就能避免複製舊有傷痛,選擇創造新的人生劇本。

幸福的關鍵是生命連結品質與深度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其《持續的幸福》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幸福感主要來自五個面向(PERMA):正向情緒、投入、關係、意義與成就。其中,「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是影響幸福感的核心要素之一。

    哈佛大學長達85年的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同樣揭示,最能預測老年幸福與健康的關鍵,不是財富或社會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研究主持人Robert Waldinger強調:「親密關係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也活得更久。」

    可惜現代社會中,許多對愛情的負面敘事模糊了這些事實。我們需要改寫對愛的集體想像,愛不是讓人失去自我,而是讓人擁有歸屬與力量的地方。

愛與婚姻不是消費,而是長期投資

    經濟學者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在《家庭論》一書中首度將婚姻與家庭視為「經濟單位」,指出愛情與婚姻其實是一種「資本整合行為」,可產生長期協同效益。當伴侶之間形成分工合作、資源共用與心理支持,整體生活成本與風險將顯著降低。

    根據美國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報告,穩定婚姻關係可顯著提升家庭收入中位數,並提高子女未來教育與經濟表現,反觀不穩定或斷裂的親密關係,則常導致財務危機與心理壓力的加劇。

    因此,愛不是消費,而是長期投資。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與關係教育,提高這份投資的回報率與穩定性,而非拒絕這項投資本身。

親密關係可以共築雙贏生涯路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強生(Susan Johnson)「情緒取向治療」(EFT)的理論,安全的情感連結是人類心理韌性的基礎。強生認為:「當人擁有可以依賴的情感連結時,就能更勇敢地面對外在挑戰。」

《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職場中的高績效工作者往往來自支持性強的人際關係網絡,尤其是親密伴侶的支持。研究顯示,穩定伴侶關係能提升工作專注度與抗壓能力,且能減少工作相關焦慮與倦怠。

    許多人誤以為愛情會干擾專注,但其實,高品質的親密關係是一種能量來源,讓人更有底氣追求理想。與其選擇單打獨鬥,不如學習如何與夥伴共築雙贏生涯路徑。

 

愛不等於壓力,而是相依共生

    當代社會學者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概念,認為現代親密關係不再以傳統角色義務為主,而是基於互相理解與情感回應所建立。這代表關係的核心不再是犧牲,而是互動的質量與自我實現的可能。

    愛不是一種束縛,而是能夠讓人更自由地探索自己、實踐自我與參與世界的基底。

愛是值得投資的社會資產

    從敘事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加拿大學者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與大衛・愛普斯頓(David Epston)提倡「重新建構個人故事」,認為人們的生活經驗不只是事件,更是由語言與敘述所建構的意義。

    若我們一直用「愛是痛苦、婚姻是犧牲、孩子是負擔」這類語言建構現實,自然難以產生積極的關係動力。

    我們需要新的語言、新的文化敘事:愛是合作與成長的場域,婚姻是共同創業,親職是未來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

    OECD報告指出,在提供完善家庭支持與情感教育的國家,如瑞典與荷蘭,婚育率相對穩定且民眾幸福感指數高。這再次印證,當愛被視為「值得投資的社會資產」,人們才會願意投入。

結語:愛,催化我們邁向成熟與完整的引擎

    愛,從來不是人生的負擔,而是最深層的驅動力。

    愛不僅是我們心中最原始的渴求,更是支撐人生成長與蛻變的持久力量。當我們願意以更新、更開闊的視角理解戀愛與成家,愛和婚育將不再被視為拖累人生的負重,而是催化我們邁向成熟與完整的引擎。

    身為一位生命教練,我看見許多人在人際歷程中轉換了對親密的信念,當他們開始學習健康的互動方式,並開放心靈接納關係的可能性,人生的質地隨之改變,變得更加充盈與有方向。

    是時候從「愛是風險與消耗」的思維模式中走出,擁抱「愛是資源與潛能」的觀點。我們可以重新定位愛的意義,成為推動我們個人實現與集體幸福的基礎力量,為自身開拓可能,也為社會播下希望的種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