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墜樓,又是一條生命的消逝。近期台中勤美商場在短短一個半月內連續發生三起墜樓事件,引發社會極大關注與不安。新聞畫面一次又一次的重演同樣的悲劇,但我們是否已經麻痺了?還是選擇繼續忽視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願面對的問題—心理健康。這件事不僅是公共安全的警訊,更是整體社會心理健康的警鐘。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5至24歲年輕人自殺率逐年上升,卻仍有大量人無法獲得即時協助。不是不需要,而是找不到、負擔不起、或根本不知道資源在哪裡。當心理困擾成為「看不到的病」,整個社會就必須承擔其後果。
我們應該正視的是,這不只是三起個別事件,而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台灣在心理健康資源不足、社會支持系統破碎等多重問題。倘若我們只把焦點停留在「某人又墜樓了」的震驚與八卦之中,而不願深入討論背後的制度與文化問題,那下一次的悲劇,可能還會在同一個地方、同樣的方式再次發生。這不是單一政府部門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跨部門、跨體系」的整合改革。心理健康應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一環,不能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或家庭責任。否則,無論是勤美,還是其他任何城市的天橋、商場與高樓,都可能繼續成為悲劇現場。
現在,是時候該把心理健康拉上公共議程了。它不該只是社工或學校輔導室的責任,而是應該納入全民健康政策中。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該加碼預算,設立更多免費或低費用的心理諮商據點,並於校園、職場與社區中普遍推廣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次墜樓的背後,都是一個沒被接住的求救訊號。如果我們選擇繼續忽視,那麼下一次新聞標題上出現的名字,可能就是你我身邊的人。
願這些生命的逝去,能真正喚醒台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而不是成為又一個短暫哀悼後被遺忘的數字。
俞涵雯(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