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川普發動關稅戰以來,各黨派政治人物紛紛發表許多高見,如國民黨智庫召開記者會,主張台灣可以向美國購買核電技術,並對此表示其一來可以解決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二來還可以解決台灣的能源危機。但這真的是一個可行方法嗎?恐怕不是這樣。
問題:台灣適合核電嗎?
目前台灣現有的四座核電廠中,僅有核三廠的二號機仍在商轉中,若台灣需要新增核電廠,首先要面臨的老問題是——要蓋在哪裡?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至今仍未出現令人信服的答案。從過去核電爭議來看,無論是選址、施工還是運轉階段,始終是爭論不斷,而地方居民也都普遍抗拒,畢竟沒有人會願意在自己家附近設置核電廠。
阿拉斯加天然氣
既然核電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那有什麼方法可以同時解決貿易及能源問題呢?筆者認為投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該計畫是從阿拉斯加北部的湯姆森角鋪設管線至阿拉斯加灣,再經由海運運送至世界各國。不過目前該計畫尚未完成,天然氣價格是否具競爭力仍待觀察。此外,台灣也需要在基隆興建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才能因應進口需求,借鏡三接(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過程的波折,興建四接可能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儘管如此,該計畫仍具許多吸引力。
好處一:節省運送成本
台灣現行進口的天然氣路徑分別是由中東、非洲、美國運送而來,而根據台灣經濟研究所的資料指出,從中東及非洲來的天然氣,運送時間長達 16 至 18 天;從美國運送而來的天然氣需要從休士頓出發,途經巴拿馬運河再抵達台灣,運送時長約需 21 天。但是從阿拉斯加出發,僅需 10 天左右即可抵台,因此可以大幅減少運輸成本。
好處二:航運路線單純
南海是中東與非洲天然氣運輸至台灣的必經之地,然而南海在近年來有許多紛紛擾擾,加上中國在該區域的軍事擴張,若爆發衝突,能源航線勢必面臨干擾。相較之下,若是從阿拉斯加直接將天然氣運送至台灣,不僅能避開南海,在戰爭時中國也很難越過第一島鏈去攻擊運輸的貨船,降低中國進行有效干預的可能性。
台電應加大對阿拉斯加天然氣的投資
筆者呼籲台電應加大對阿拉斯加天然氣的投資,在台灣隨時會面對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建立穩定的天然氣來源將是至關重要的。即便中東與非洲的天然氣價格再低廉,若在運輸途經南海時遭到中國干擾,仍可能導致台灣天然氣供應短缺,進而無法保障民生與產業所需。
文/余佳霈(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