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治理大趨勢下,交通系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金石。對現代都市而言,交通不僅是移動工具的運行,更關係到市民生活的節奏、經濟的活力與公共安全的穩定。隨著城市結構日趨複雜,交通治理也從傳統的道路擴建與號誌設計,轉向以科技導引流暢、以數據守護安全的雙軸策略。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的導入,正為交通號誌與執法機制帶來深刻變革,並成為邁向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
傳統號誌採固定秒數與時段設定,難以因應即時車流變化。在高峰時段、學區或工業園區周邊,過去依賴人工調度的方式已不敷使用。智慧號誌結合即時感測、AI演算與大數據分析,可即時掌握車流狀況並動態調整紅綠燈時程,不僅減少等待時間,提升幹道續進率,更能因地制宜照顧行人與弱勢用路者,真正實現人本交通的政策理想。
交通的順暢之外,安全更是治理核心。傳統執法手段仰賴警力部署與人工判斷,效率有限且難以全面覆蓋。AI精準執法技術的發展,讓交通管理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辨識與即時舉發。結合影像辨識、車牌識別與違規行為分析,AI能快速偵測闖紅燈、違規停車等行為,提升執法一致性與透明度,進而強化違規嚇阻力。
更進一步地,AI系統所累積的大量交通違規與行為資料,也能轉化為政策規劃依據。透過分析違規熱點、風險時段與重複違規行為,交通主管機關可據以進行設計調整或調度資源,讓執法與管理更有依據、更具策略性。
當智慧號誌與AI執法系統整合成網,便形成一套具預測能力與回應效率的交通治理機制。在壅塞發生前預先引導車流、在危險發生時即時介入,進一步降低事故率,提升整體交通韌性。這不只是技術運用,更是一種從「反應管理」走向「預測治理」的智慧躍升。
當然,科技的落實仍需法制與社會接受度的支持。AI執法需有明確法律基礎與隱私保障,智慧號誌的技術規格亦應統一,確保全國一致性與可擴展性。此外,透過開放資料與公民參與機制,加強市民對智慧交通的理解與信任,更是政策成功推動的重要因素。
交通治理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讓車跑得更快,而是讓城市更有秩序、讓用路人行得安心。智慧號誌與AI執法不只是冷冰冰的設備,更是讓城市開始「聰明地」照顧每一位用路人的象徵。當我們以資料為基礎、以安全為前提、以人為核心思考交通政策,智慧城市便不再只是理想,而是一步步實現中的現實!真正的智慧城市,從讓人行得安心、車跑得順暢開始。現在,就是啟動未來的時刻!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