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與中國外長王毅於近日舉行會談,象徵中日關係重啟對話。然而,雙方表面上釋出改善關係的善意,歷史問題與臺灣問題依舊是無法迴避的障礙。王毅在會談中強調,日本應確實履行歷史與臺灣問題的政治承諾,並重申「正確認識歷史」是日本重返國際社會的基礎。這番發言顯示,北京對日本的態度仍然帶有強烈的警戒與施壓意味,並未展現真正的合作誠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媒對此次會談的報導存在明顯的偏差。

在中國的敘述中,焦點並非雙方如何推動務實合作,而是強調日本應「尊重歷史」,並回應中國對臺灣問題的關切。此外,與2019年第五次中日高層經濟對話相比,中國此次派出的官員層級明顯降低,僅由王毅率領幾名副部級官員參加,顯示出中國對日本的不滿。這種不對等的參與格局,反映了中國試圖在外交上向日本施壓,將歷史與臺灣問題作為談判籌碼,而非真正尋求平等對話。

然而,日本應該順從中國的立場以換取關係改善嗎?答案並不簡單。中國對歷史問題的強硬態度,源自於其政治需求——對內強化民族主義情緒,對外則作為外交施壓的工具。因此,即使日本再三表態承襲歷屆政府的歷史立場,中國仍會持續將這一問題置於雙邊關係的核心,以便在其他領域獲取更大談判籌碼。

至於臺灣問題,中國的態度更趨強硬。近年來,北京不僅加強對日本政治人物與臺灣交流的打壓,甚至開始重新界定「不可逾越的紅線」,使日方的外交空間受到更大壓縮。然而,對於日本而言,臺海穩定涉及國家安全,不可能僅因中國的壓力而改變立場。

作為臺灣人,我們可以觀察的是,中日關係雖在外交場合展現合作姿態,但在歷史與臺灣問題上仍然分歧巨大。中國的戰略目標與日本的國家利益存在根本性矛盾,短期內難以真正改善雙邊關係。未來,日本需在維持國際承諾與自身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應對中國在歷史與地緣政治上的持續施壓。

(筆者為速食店員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