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周刊2019年第1639期所出刊的「瘋媽祖經濟學」文章報導這台灣地表最大遷徙活動的媽祖繞境就吸引了百萬人參與,甚至預估創造約新台幣50億的產值,甚至有逐年提升的趨勢,以2024年的各大媒體報導可知,這些熱潮所到之處都吸引了壯觀的人潮,並帶來不是小數目的商機,這些活動所創造的週邊經濟效益與文創產品及附屬活動,甚至比起直銷團還可觀,這些宗教文化活動在行銷上所創造的商業效益,實在不容小觑,甚至可比擬國外「嘉年華活動」的層次。

  難道年輕人真的都不信神了?年輕人的消費真的只有落在個人娛樂與3C產品?還是目前的有些廟宇所推出的宗教活動不吸引年輕人的目光?筆者這幾年有機會與不少地方廟宇的主委談話,甚至有人向我表達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信神了……我們這小村莊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廟裡參與……或是說您有甚麼辦法可以讓廟裡更吸引年輕人不過不要搞些有的沒的廟裡沒人沒錢……為什麼神明都不自己發揮自己去找人……」,但我一般聽完都是一貫制式地的反問他,您有回去村里問年輕人看看,您這個村里有多少人曾參加過北港媽3月的繞境活動?有多少人參加過大甲媽祖、白沙屯或東山迎佛祖等等的徒步活動?或是計畫參加?有多少人參加過南鯤鯓或北港武德宮舉辦的活動?甚至到底有多少人曾參加過地方著名私人壇會的活動?您知道為什麼這麼遠年輕人他都可以放下工作或學業,不辭兼艱辛的參與活動或是呼朋引伴在路上行走?,但一年365天就是走不進您的廟內呢?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這又是誰的責任?還是時代的洪流演進?我說問題出在:「普遍缺乏行銷思惟與創意」,年輕人不拜拜,不僅是廟方主事者、委員會甚至是主委該反思的責任,而是所有關係者皆必須要反思,到底身在其中的您我是不是只用自己的思維在經營您的宮廟?忽略了年輕人(目標消費者)的需求想望?對於跨世代的思維以及廟宇或慶典行銷的思維您有多少想法?如果您一昧只有固守您這年紀的思維,那也就只能吸引跟您相同年紀的人來一起參與?甚至您抗拒所有跟您眼光不一樣的人事物,那就更不用說了,當然也有人問我,「有呀!我們廟方都參考學習某某廟的做法呀,但還是沒起色……」,這就對了,固守舊思維與抄襲創意,一樣是沒用的,在宗教與慶典行銷上還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得參考「個別特色與市場區隔」,需發展出自己寺廟獨特的賣點這樣搭配行銷活動才有效果。

  台灣目前有不少百年寺廟或地方廟宇都是由年過半百的長輩在把持,這些人大部分只能維持現狀,沒有創新的思維,更沒有打算培養新血,故步自封。導致地方的青年到外地尋求信仰留不住人才,甚至被私人宮壇吸引做一些很扭曲的事情。廟宇主事者除了是廟宇的管理者其實是有安定團結地方的社會責任的,他應該肩負文化傳承與培養新血,並給予年輕人機會學習參與,更不應該只是排斥對抗青年人的創新,更害怕給予權利讓青年壯大而失去主控權或舞台。但是請務必留意,一旦宮廟沒辦法活躍、吸引年輕人甚至是社區裡們的投入參與,最後恐將走向宮廟活動力老化,甚至極有可能淹沒於時代洪流,走向倒閉或廢棄的可能。這不是恐嚇或僅是個案,而是正活生生存在於目前台灣大大小小宮廟中的考驗中,由行銷的演進的個案中傳統雜貨店與便利超商的消長例子來看,或許正好可以給宮廟或寺院當參考,這可預期的未來都極有可能步入類似如消長更替的輪迴,傳統雜貨店被新式便利超商與全聯超市所取代的窘境,將會出現在當前宮廟或寺院的情境,大則恆大,甚至倒閉或合併,寺院易主或關門的問題情況恐將成真,因此奉勸主事者應認知傳承與接納新知的重要,用新思維去看待信仰,導入廟宇與慶典行銷策略思維,放手讓更多在地方青年一起投入發揮,打造出屬於他們這一世代甚至是下一世代的地方信仰發展,誠摯期盼經由地方信仰的再生與凝聚,讓在地更和諧,文化更永續,人民更安康,當然更祈祝您我深愛的宗教文化能永續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