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耕,即透過燃燒植被來開墾土地,是全球許多原住民族群傳統的農耕方式。在臺灣,原住民長期以此方法進行農作,透過燃燒植物提供土壤養分,並在休耕期間讓土地自然恢復。

 

然而,隨著現代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火耕常被視為破壞森林生態、引發空氣污染的行為。在印尼,傳統的火耕農業模式導致每年霾害,影響東南亞周遭國家。 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火耕引發的野火問題也日益嚴重。

 

然而,火耕作為一種傳統農業技術,其背後蘊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在日本椎葉村,火耕被視為協調森林和農林業的農業方法,並被認定為世界重要農業遺產。 在臺灣,魯凱族等原住民族群的火耕傳統,強調土地的休養生息,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的尊重與可持續利用的理念。

 

從普世價值的角度來看,火耕傳統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這與現代環境保護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火耕的規模和頻率增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著。因此,我們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尋求現代技術與傳統智慧的結合,推動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例如,在印尼,一些企業組織發起了「關注火勢」方案,訓練消防,輔導農民,旨在減少火耕帶來的災害。 在臺灣,學術界與原住民社群合作,透過實作體驗,反思山林倫理與永續法則,推動傳統農耕方式的復振與創新。

 

總而言之,火耕作為一種傳統農業技術,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價值。在當代環境挑戰下,我們應該從普世價值出發,重新審視這一傳統,結合現代科技,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