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我踏進辦公室時,心裡都充滿矛盾。一方面,我知道我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能對社會產生貢獻;另一方面,這份貢獻似乎被重重無謂的程序和形式掩蓋,讓人感到疲憊又無力。長官的一句「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有時讓我對自己全心全意投入的努力產生深深的懷疑。

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吧,感覺很差,但必須強忍下來。依據長期研究情感議題的學者Eva Illouz的研究,基層勞動者除了完成實際任務外,還需要依靠「情緒資本」的作用,這些情緒資本被用來平衡人際關係與工作需求,既是一種隱形的資源,也是一種必須投入的勞力。在公部門工作中,基層員工經常需要動用情緒資本來面對權力不對等的互動與重複性的要求,以此應對工作中的重重困境,以及接住來自長官與民眾的種種負面的情緒。

重複性工作的壓力

在我的工作中,經常需要處理一些重複性高、無太大意義的事務,例如填寫報表、準備會議紀錄,或者對於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進行反覆確認。這些工作看似簡單,但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往往讓真正需要專注的大型專案被推到最後一刻。

更具體地說,像是管制單位用電、檢查電費度數的任務,本應簡單而不到一分鐘即可處理完的事務,但卻因層層管考的要求,變得異常複雜。有次因為一點度數差異,我不得不與多個單位來回溝通,花費整整一週才解決。與其說這是在解決問題,不如說是被問題消磨。而在此過程中,我不得不保持耐心、表現出合作的態度,這正是公部門的日常作業。

隱形付出與權力的不對等

情緒上無止盡的忍讓與付出,這與社會學家Hochschild著名的「情緒勞務」概念一脈相承:基層勞動者的情緒付出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缺乏應有的肯定。長官的一句「這是你的職責」,無疑成了勞力被濫用的合理化藉口。

記得有一次,我負責的計畫因為順利執行而獲得上級的讚許,但背後的準備過程卻鮮有人關心。當時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加班加點處理細節,甚至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可到頭來,得到的回應卻只是輕描淡寫的「做得不錯」。

士氣的流失與隱形的負擔

這種狀況不僅消耗了員工的精力,也削弱了工作的熱情與成就感。當一份工作失去了意義,只剩下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的機械式操作時,員工自然會感到倦怠。這也直接影響到行政效率,因為基層員工難以在這種環境中保持長期的高效表現。

從擺爛到隔閡的惡性循環

聽到某些人的想法,令我感到相當悲傷。有位同事無奈地說:「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隨它去,任由它亂成一團吧。」另一位則談到,無論事情做得完、做不完,他就是要準時下班,不去想考績被打乙等、甚至被懲戒這些後果,不然只會逼死自己。有人更半開玩笑的說,無時不刻都在尋找動物園有無開缺,希望下半輩子當飼養員,寧願幫河馬孔雀把屎把尿,也不想再看到民眾一面。

這些反應讓我感到深深的不安,因為這些所謂的「解決之道」,似乎都與擺爛、冷漠、甚至避免與人打交道有關。這樣的態度長久下來,不僅消磨了基層員工的士氣,也無可避免地加劇了公務機關與人民之間的隔閡,直接影響了整體公共服務的品質與信任感。

期許:喚起對情緒勞務的重視

問題的核心,在於公部門內對於瑣事勞動價值的低估與分配不均。因此,我們需要創造出能讓基層員工反映心聲,不再被濫用勞力心力的溝通平台。或許,我們無法期待每一個主管都能改變對基層工作的認知,但我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這些「情緒勞務」與「隱形勞動」的重視,並期待未來能有更公平、更人性的工作環境。

文/周鑫(公務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