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台灣社會的烏合之眾常喜歡用負面道德標籤,來進行道德勒索和輿論取暖,實際上烏合之眾是帶風向,扭曲成對自己立場有利的氛圍,但本身這樣的意念和行為是非道德。
要來講道德就必須先有道德判斷力,也先要學習道德兩難,道德兩難困境除了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男女情愛上,另外也在其他生活面相,例如:醫療、科技、環境、法律、教育、政治、經濟及商業、傳媒、社會服務、及社會中皆可見到因道德兩難而隨之產生的衝突與問題,由此可見,道德兩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休戚與共,而理解什麼是「道德兩難」,面對「道德兩難」,如何做出最佳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抉擇」,便成為生命教育中的最重要課題之一,道德兩難又可分類為「個人性的道德兩難」與「公共性的道德兩難」。
所謂「個人性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係指在某一情境中,例如:小玉在某事件的處理,道德上既要做到A,也應當做到B,但卻無法做到兩全其美。另外「表面上的道德兩難」,是指雖然一開始感到兩個道德義務有衝突,左右為難;但經參考所有相關事實、考慮其中利弊得失、做一權衡輕重、分辨緩急、歸類順序優次,最後做出最佳的道德判斷,認為A應優先於B,A的重要性超越了(override, outweigh) B的訴求,於是放心從容的捨B取A。這種道德兩難的情況發生在每人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每一個人(道德主體)都在其身處的時空,所擁有的能力皆是有其限制,但每一個人(道德主體們)所面對的道德訴求卻往往超過己身的能力界限。
道德兩難的真正難解之處,是在於思考者經過慎思明辨,發現A與B的道德訴求的論據力量旗鼓相當,在任一選項都尚未擁有足夠的論據來合理化,並壓倒撤銷另一訴求。於是小玉發現無論是選擇A捨棄B,亦或選擇B捨棄A,小玉都因沒有履行一個不能推卸的道德義務,而構成道德上的過失行為。所以不管小玉如何選擇,她將要陷入一個必然有道德過失的情況。最後在萬般無奈作出抉擇後,因為內心中道德感的驅使,小玉可能會就此活於痛苦內疚的情緒陰影中。
上文提到小玉所陷入的道德兩難性質是屬於「個人性的道德兩難」,但事實上,而在人類社會中的道德兩難影響層面不只侷限於個人,更可擴及整個社會團體,我們稱呼團體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為「公共性的道德兩難」,公共道德兩難的定義可做一境界擴張,從一個關心自己國家社會提升至關心全世界,故其為其解決道德兩難的困難度更高。在全球化地球村的現代,全人類正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也牽涉公共性的道德兩難的困境,諸如自由貿易與全球正義、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民族國家自決與地區穩定等議題。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總之,台灣社會的部分烏合之眾你要講道德,我就陪你講道德,一起學習成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