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X 帳號《K.L》發布中國殲-20 列裝第 14 個空軍旅的照片。早在五月,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援引「頂級專家」觀點稱,中國空軍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殲-20,未來產量可能超過 1,000 架,將刷新中國航空工業乃至全球重型戰鬥機生產紀錄。
殲-20 服役規模一直是美國防務界密切關注的焦點。早在 2018 年,殲-20 剛開始列裝時,美國國會曾從「高級專家」處獲悉,預估殲-20 產量在 500 架以上。但僅僅 2 年後,研究東亞軍事問題的學者艾布拉姆斯將這一數字上調至 700 多架,接近美國空軍早期計畫配備的 750 架 F-22A 的規模。隨著中國不斷擴充產能,最新的預測已突破 1,000 架大關,這意味著中國空軍將大幅強化在亞太地區的空中優勢。
持續更新:國軍首艘垂發水面艦「承德號」現身! 「一坑四彈」火力強 可配32枚飛彈

從歷史看,單一型號重型機產量超過千架並非沒有先例,但多出現在型號繁多、演變路徑曲折的機型上。例如,中國從蘇-27SK 引進至今,側衛系列(包括殲-11、殲-16、殲-15等)總數已超千架,但型號雜多、技術路線分散;俄羅斯也面臨同樣情況,蘇-27 家族衍生出蘇-30、蘇-35 和 蘇-34 等多款變型機。然而,這種型號多樣化主要源於冷戰結束後技術路線反覆調整,生產節奏缺乏連貫性。
相比之下,美國 F-15 的發展更具代表性:從 F-15A/B 到 F-15C/D ,再到 F-15E 打擊鷹,三個主要型號總產量同樣突破千架,但研發思路延續、服役架構清晰,被視為冷戰時期大國空軍發展重型戰鬥機的典型模式。
殲-20 的發展則與 F-15 路徑類似。早期因國產發動機尚未成熟,殲-20 曾採用俄制 AL-31FM 作為過渡動力,隨著國產渦扇-10 成熟後,產能大幅提升。未來,渦扇-15 的列裝以及雙座改型殲-20S 的服役將進一步豐富該系列,保持技術的快速迭代。

在此同時,中國還在推進中型五代機殲-35 的服役,形成「重型 中型」的高低搭配,這與美國當年以 F-15 為主力,再由 F-16 輔佐並大量出口的模式頗為相似。
目前,隨著殲-10CE 在南亞地區展示實力,中國正透過出口與自用雙線並行,不僅擴大國際影響力,也持續強化其國產戰鬥機的實戰與產業體系。

中國殲-20 傳出列裝第 14 個空軍旅。 圖:翻攝自 X K.L

殲-20 曾採用俄制 AL-31FM 作為過渡動力,隨著中國國產渦扇引擎成熟後,產能大幅提升。 圖:翻攝自 X 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