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特別是行人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23年,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的資料,台灣在道路事故中喪生的人數達到3,023人,較往年有增無減。這一數字背後,不僅是統計數據,更是數千條人命的逝去。然而,台灣社會似乎漸漸將交通事故視為一種「使用道路的生命成本」,這種現象令人擔憂。行人安全尤其受到關注,國際媒體CNN曾將台灣形容為「行人地獄」,日本觀光指南甚至專門設計了「台灣行人安全注意事項」來提醒旅客。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中央政府去年及今年補助各地設多功能科技執法設備345處,明年1月將全數啟用完畢。警政署表示,前年設置地點的交通事故下降,顯見科技執法有效促使駕駛人養成良好駕駛習慣,確保行人安全。

       另依據警政署統計,中央政府前年補助各地方政府設置路口多功能科技執法設備265處,設置地點今年1至6月交通事故4770件,其中死亡7件、受傷2740件,較去年同期交通事故減少1161件(-19.57%),其中死亡減少1件(-12.5%)、受傷減少804件(-22.68%)。

       要有效解決交通安全問題,也必須從改善道路基礎建設開始。應該針對危險路口進行具體的改造,例如設置專用紅綠燈,避免行人與車輛同時前進,並增加照明設備以改善駕駛視野。這些措施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改善部分問題,但長期來看,道路安全的根本問題需要更全面、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執法強度的提升同樣是關鍵。多數交通死亡事故的主因來自於用路人違規行為,因此增加違規成本、強化執法力度是重要手段之一。現代科技的進步提供了執法新工具,例如利用科技執法裝置來檢測違規行為,可以有效減少事故的發生。針對這類措施,社會輿論應該避免將其解讀為「政府搶錢」,而是要從保障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待。

       媒體的報導方式在公共政策推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媒體不僅是訊息的傳播者,更是輿論風向的塑造者。過往媒體喜歡將交通罰款和科技執法裝置視為「政府向民眾搶錢」的工具,並通過報導罰款數據來吸引點閱率,這種報導方式容易引起民眾對政府的反感,甚至扭曲政策的初衷。然而,政府推動交通安全措施的核心目標,是保護所有用路人的生命與安全,而非為了增加罰款收入。若媒體能正確理解並傳達這一理念,社會輿論便能從過去的負面解讀轉向更具支持性和理解的角度。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則是政治人物應該站在捍衛公共安全的高度,交通安全涉及到的是全體用路人的生命權益,因此任何以「搶錢」為由反對加強執法的言論,都是對交通專業的不尊重,甚至是對民眾生命權益的忽視。政治人物必須秉持專業,勇於站出來為交通安全政策辯護,而不是屈從於民粹壓力或迎合部分媒體的偏頗報導。唯有在政治領袖的堅定支持下,交通安全改革才能在社會中獲得應有的重視與推進。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高雄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