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流行音樂的確可以穩定社會人心。        

所以特別來談談台語流行音樂的趣味化敘事勸世圖像,以陳雷勸世型台語流行音樂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做為案例來說明,而勸善歌有長遠的歷史為基礎,有一專業稱呼是「台灣歌仔」。而陳雷音樂製作團隊,能把勸善轉化成有趣的台語流行音樂型態,那是不簡單的利益社會工作!

「台灣歌仔」是流行在台灣的傳統民間敘事歌謠,俗稱「唸歌」,也稱「勸世歌」,是台灣底層的民俗曲藝。它以韻文模式,勸化世人修善去惡。台灣歌仔的音樂,必須正視其說唱藝術的存在本質,說唱音樂最關鍵的表達內容是口說的故事。四百年來,台灣普遍存在著教育不足,外族侵略和經濟不佳的多重挑戰。因此以唸歌型態出現的表演模式受到台灣民眾的歡迎,一方面披著勸世的外衣,頂著救世的大旗,台灣民眾深信這類說唱藝術是具有端正人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聽歌曲故事的同時,透過歌詞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基礎教育。

 勸世歌部份以說唱人為主體,分別主客,凡能聽到聲音者都是客體的聽眾,歌仔先以一種神聖的口吻向聽者宣講人間道德,故事成了教化的範例,但故事也同時是吸引聽眾最有效的利器,沒有好聽的故事作為焦點,民眾不會無緣無故的甘心花錢買來受教,這從同時出現的台語爆笑劇、台語社會寫實劇、南管戲和歌仔戲的共時性出版,可以發現民間藝人大都不願採用無故事性的歌冊內容作為說唱底本,因為可能會沒有廣告吸引力而成為滯銷產品。這些口語歌冊的聲音文本,大都具備一個清楚的故事進行模式,歌仔先會以全知全能者姿態,向聽者講述故事細節,彷彿親自在場一般,遇到故事角色間的對話,還跳入人物以模仿的口吻相互交談,極盡鋪演能事。這類聲音文本可以反覆欣賞,多次演播,對於庶民大眾而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語言的教材,也是一種很好的歌唱學習教材。從清代末葉到台灣光復前後,對於台灣百姓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文化產品,對於窮苦人家而言,這些錄音製品不斷的在街頭巷尾反覆播放,也在廣播電台定期播出,使得家中婦女、田間農夫、工廠裡的工作者都可以透過一台收音機學會歌仔曲調,學會說清楚的另一種形式台語教學,學會許多傳奇的故事,這是台灣教育不發達時期的另一種台語口語教育模式。

而陳雷〈歡喜就好〉,明顯蘊含「台灣歌仔」勸世教育的積極性意義,其台語流行音樂製作團隊不會告訴你這是勸世歌,反而以台語流行音樂的形式,搭配陳雷總是笑咪咪的甘草人物形象,默默真正打入台灣老百姓的心,特別現今2024年台灣面對居住不正義問題,有孩子的基層勞工夫婦在四年,用盡各種方式存了一百多萬,卻無法買到兩坪(連汐止房價都漲到一坪六十七萬),青年工作者低薪化,無法安心成家立業,無法安心生孩子,連帶產生台灣少子化的各種負向社會效應等政策議題,陳雷的〈歡喜就好〉歌詞、展現了穩定社會人心的勸世功能,其歌詞如下所見:

歸工嫌車無夠叭 嫌厝無夠大/

嫌菜煮了無好吃 嫌某尚歹看/

駛到好車驚人偷 大厝歹拼掃/

吃甲尚好驚血壓高 美某會兌人走/

這是一種具備幽默感的,幫助台灣人民面對社會不公義現象,能恢復心理平衡的勸世歌詞,諸如開名車容易被偷、買到大房子很難打掃、吃太好容易得到三高慢性病,取到美人妻容易遭遇到離婚外遇的不幸結局,有時仔細想想,嘴角不禁自動上揚,莞爾而笑,這些歌詞似乎說的是事實。

然而,面對上述台灣社會不公義的政策議題,仍須賴政府以政策科學力量介入,不能單靠勸世歌穩定人心,勿本末倒置!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