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光頭卻有一點點帥的非典型英倫哲學家,也是透過各種形式幫助哲學入世,卻被嚴肅哲學界所討厭的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是一個很特別的哲學家,他的特別是能把深奧難懂的哲學,轉化成現代人可以看懂和聽懂的影視生活化語言,他在其所創辦人生學校,深獲一般民眾的喜愛,裡面有討論到男女愛情關係的哲學反思,片中提到怎樣烹飪Mussel,我還特別學起來。

  Alain de Botton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獲倫敦大學哲學碩士,居住在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數種語言,Alain de Botton的著作及所製作的電視節目以哲學角度,詮釋與探討各種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際遇,然後說出不同的思考和行動方法。

  而台灣這個國家的人民喜歡看新聞,再加上筆者有看到一些年輕有為、青春洋溢、熱血無敵、志氣比天高的學弟妹,正在台灣政治記者和新聞主播這條路前行,還在尋找更多可能性,希望你們可以感應接受到此文的知識力,學起來應用在新聞專業貢獻台灣。

  也因為Alain de Botton的特別,故筆者特別重新引介Alain de Botton教你用哲學檢視新聞的〈The News:A User's Manuel 〉,學會Alain de Botton的哲學思考技術,可增加做新聞的深度和厚度。Alain de Botton髮量少不是以外貌俊美著稱,但實質影響力遍及全球是有原因的!

    台灣人民生活在什麼樣的國家裡?台灣這個國家的媒體是什麼樣貌?台灣人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新聞媒體會影響一個民主國家的發展,享譽國際的英倫才子Alain De Botton曾出版〈The News:A User's Manuel 〉,此書便提到「我們閱聽新聞的時間愈長,愈可能對兩種情緒深感熟悉——也就是恐懼和憤怒。藉著煽起我們的恐懼,新聞殘忍地利用了我們不善於以適切觀點看待事物的弱點。就其本質而言,新聞當然需要觀眾經常感到焦慮、恐懼以及煩惱——但我們卻負有另一項更大的責任,必須努力保持堅毅的韌性。」,Alain De Botton正是觀察到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變身成另類的宗教信仰,我們需要如何透過思考來因應新聞對個人所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如何洞見新聞的本質,而不會迷失在新聞的騷亂與表象,也誠如Alain De Botton在本書所說的: 「我們應該隨時保持警覺,在美觀的版面及貌似權威可信的標題之下,揪出可能潛藏其中的愚蠢觀念。」

  Alain De Botton仔細觀察與分析六大新聞類型,並嘗試將哲學視野與各類新聞連結,進而檢視新聞閱覽的心理機制,再從「新聞的目的與功能是什麼?」、「什麼是好新聞?如何書寫與解讀好新聞?」、「如何洞見新聞的本質-媒體識讀教育的重要性」等論述重點直問題核心。

  Alain de Botton在本書開門見山地問,為什麼我們執著於追讀新聞,關鍵理由之一恐懼。不管身處什麼平靜地方,我們仍隱隱覺得,災難隨時可能發生,「不自覺感到一股微微的恐懼,我們遠古的祖先在黎明前的寒冷時刻想必也感受過類似的憂慮,納悶着太陽會不會再度升起」。

  「閱讀新聞就有如把一枚貝殼舉到耳邊,任由自己淹沒在全體人類的轟鳴聲響當中……這類外在的騷動正是我們獲致內心平靜可能需要的東西。外在充滿瘋狂色彩的事件,讓人們覺得自己相較之下是如此理智而幸福,我們可以在看過這些新聞之後,對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一股欣慰。」

   於是,Alain de Botton檢視了對現代人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工具-新聞媒體,並做了的新聞六大類型「政治、國際、經濟、名人、災難、消費」的觀察分析與討論。

   一、政治新聞:

  新聞是政治與社會現實的主要創造者。正如革命人士所深知的,你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心態,該去的地方絕對不是畫廊、教育部或名小說家的家裡,而是應該把坦克直接開到國家的神經中樞:新聞總部。在已開發經濟體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疊合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則是晚間新聞。

Alain de Botton也提到「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也毫不說明事件脈絡,同時新聞議程又不斷改變,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不時穿插凶殺案與電影明星花邊的聳動報導--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的決心。」

  Alain de Botton認為:「政治新聞監督的對象不只是權勢人物,應該包括一切有礙社群發展的系統性缺陷,同時體認到本身的能力,可以透過評論影響整個國家的價值觀。」

   二、國際新聞:

  我們對國際新聞缺乏興趣,主要是因為新聞機構沒有讓這些事情和我們產生意義的關聯。Alain de Botton揭示:「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缺可靠的事實。重點不在於我們需要更多事實,而是我們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我們已經擁有的事實。」

  在新聞目的上Alain de Botton強調:「國際新聞應當讓我們看見其他國家的生活本質,不僅僅是呈現種種血腥而劇烈的危機。」,在寫作方法,作者鼓勵使用旅遊文學的部分技巧,搭配大量傑出的圖片,協助心中的「他者」賦予人性,揚棄內心全球化的偏狹性。

   三、經濟新聞:

  這類新聞不只是報導當前的經濟發展,也會檢視目前可行的理論性作法,以促成更理性與令人滿足的市場資本主義,對於企業活動的報導不只限於投資人需要的經濟數據,應該呈現產品背後的人類真實,藉此在內心引發感激、義憤、內疚與敬畏等對人有所助益的感受。

   四、名人新聞:

  名人會使我們產生有益且節制的忌妒感受,藉著名人的大膽堅毅,來協助自己本身卻於展現的天賦,學習及模仿傑出人物的模範,如果是美好人生的必要元素,那麼仔細檢視那些應該使我們深感驚恐與警覺的行為,也同樣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造成社會中名人文化的原因不是單純的自戀,關鍵在於社會友善氛圍與基本尊重感的欠缺。民主的進程包括對於尊嚴與敬重的需求。社會若是習於貶抑其中絕大多數的成員,會對成功獲致名氣的少數人爆發極度尖酸、惡毒而且彷彿具有分裂性人格的抨擊,要化解就必須採取廣泛散布高格調的關注,創造一個和善與尊重分布的更為廣泛平均的世界。

  五、災難新聞:

  我們距離災難都只有一線之隔,其他人犯下的違反道德、偏狹與暴力的罪行並非跟你毫無牽連。這輩子不曾留下犯罪記錄,有一大部分是運氣與良好境遇造成,不足以證明你的性情高潔不可敗壞。別人的悲劇是要提醒我們,不該僅僅幫助維持良好的行為,也該促使我們寬容待人。

  每天導致人類喪失生命的意外事故,應體認自己會隨時遭遇到死傷的風險,明確理解到應當對每一個平和寧靜的時刻,抱持著或多或少的感恩與寬容。

  六、消費新聞:

   藉著吃餐廳,出國旅遊與買最新的電子產品等行為而追求的心理目標才是消費新聞報導應該真正聚焦的地方。

  「購物深一層的『潛意識』是希望自己能夠因此獲得某種形式的心理,不只是想要擁有物品,而是想要藉由擁有那些物品而因此獲得改善。」

  「由於我們放任消費活動與內心深處的需求脫節,因此購買行為也就失去了對心靈的支持作用。消費新聞雖是導致這種分裂現象的助力之一,卻也是能夠矯正這種情形,因為我們認為自己該為了那些目的購買那些東西,主要是媒體灌輸的想法。」

  此外,Alain de Botton也觀察到網路社群新聞的留言區,他提及線上新聞報導附設的留言區,揭露了一般大眾心中存在著一股從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強烈怒火。在這些憤怒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感動的信念,認為這世界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只是沒有受到迅速或果斷的處理,而且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統治者都是惡棍和白痴——每天都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

   Alain De Botton在本書提到新聞的目的與功能,並強調從新聞報導中各式各樣的立場中,回歸自身,學習掌握自己情緒,節制執迷色慾,學習判斷是非對錯,學習做出適當行為。

  在新聞的目的與功能方面,Alain De Botton提了五點。

(一)    

  新聞的目的除集中焦點於災難與惡行,也須明確指出現在社會的發展缺陷,以及提供國家一種良善,寬容與理性的新希望,幫助國家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二)  

  新聞的目的,不只是對特定權力進行監督,而是能探究國家的所有議題,提出各種有助改善國家的建議。

(三)   

 新聞的最高的承諾,宣稱新聞報導能夠消弭無知,克服偏見並且提升個人與國家的智慧。

(四)

 提供最好的制度與方法之建議為貧窮百姓提供服務,接露隱藏於國家政治與社會架構中的體制性失靈現象。

(五)

 建構一個想像中的社群,具有足夠的良善、寬容與理想,而能夠讓人想要對其有所貢獻。

   Alain De Botton也帶著讀者思辨什麼是好新聞,如何書寫與解讀好新聞?因為新聞媒體能夠影響人們對現實的觀感,也能形塑人類心靈的狀態,什麼是好新聞,Alain De Botton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優質新聞應是能夠從事實資料中整理出關聯性的技藝,而且這種技藝必須由明智的偏見加以鍛煉。」,而Alain De Botton認為做新聞不只是單純蒐集事實的技術,而是能觀察事實進而找到其中因果關聯性的能力。

  在如何書寫與解讀好新聞方面,Alain De Botton提了兩點。

(一)以小說技巧補強現有的新聞敘說形式

  Alain De Botton在本書對於目前新聞寫作的模式有提出新的修正與看法,他提到:「因為新聞一旦無法透過其呈現技巧及駕馭閱聽大眾的好奇心與注意力,社會就沒有辦法因應自己的困境,從而沒有能力動員大眾意志以及促成自我的變革與改善。」,「促使所謂的嚴肅新聞、媒體學習並能充分吸引觀眾的方式呈現重要資訊…其挑戰在於如何超越當前新聞機構的這種二分方式,一類媒體提供引人深思但缺發吸引力的指示,另一類媒體則是提供完全不負責任的聳動消息。」,而小說技巧的敘說形式是可以滿足吸引大眾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同時做到引人深思,新聞教育的效果,因此Alain De Botton提出了新聞寫作更為採用小說的筆法,而他認為新聞像是一種人生模擬器,從每日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新聞,隨之而來的報導,在安全的情況下,體驗讀者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到的各種狀況,發展出最好的因應方式,故Alain De Botton嘗試把各式各樣的新聞轉化為教育的素材,但他觀察到目前線上新聞與專題的寫法技巧是需要補充加強的,故提出了新聞的敘說形式要寫得更像小說的新觀點。

 (二) 近距離與遠距離的多元解讀新聞方式

  在如何解讀好新聞方面,Alain De Botton提到了一個比喻:「當前的新聞報道就像是要求我們在僅僅只有一兩公釐的距離下看着一幅畫,只見那藍紫色的表面上隨意畫着幾筆邊緣暈染着白色的黑色線條。在這麼近的距離下,我們面前的這幅圖像有可能是任何東西:木星的地表、皮膚上的傷口,或是一隻史前動物的足迹化石,而且這些可能性都不特別吸引人。」

  Alain De Botton舉了鑑賞意大利畫家提香的《傑羅拉莫‧巴巴里戈畫像》做例子,書中有一張近攝圖,只見他的衣袖,極近極近,看上去就像前述的猜度,地表、傷口、化石,都像,毫無意義。而Alain De Botton藉此點明,此藝術品必須在至少一公尺外的距離欣賞,才看得出其中的誘人魅力。

  解讀好新聞也是同理,對Alain De Botton來說,「新聞機構傳達的暗示,就是在當下對一項主題取得薄弱而片面的認知,更勝於等待一段時間後才對這項主題獲得較為可靠且全面性的理解」。唯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夠對新聞事件的解讀賦予深刻的意義,或者連結到一個更大的視野,因此我們只停留在單一距離的訊息解讀,將無法提昇知識與思考的深度。

  2024年5月的時空,正值藍白亂台灣國會的危險時期,很多人民主動到立法院旁集結抗議,台灣新聞媒體能否發揮第四權功能,此時至關重要,台灣真正的民主,需要擁有充分的知識與資訊,以及媒體識讀能力的公民,讓人民能參與公共政策討論、選擇政治領導者,並判斷政治領導者是否反映民眾的需要,而不是現在不需要討論,直接放任國會多數暴力投票輾壓。

  台灣媒體新聞的公開性監督,正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新聞必須更具備普遍性與脈絡性,才能為大眾提供意義的連結、並促進不同立場人與人的相互理解,而不是掉入絕對二元對立式你死我活的惡性爭鬥。

  而Alain De Botton展示在媒體識讀教育的哲學思考,不只為閱聽大眾示範如何洞見新聞的本質,也為台灣年輕的新聞工作者,不迷失在新聞的表象與流量點擊率騷亂中。媒體識讀英文為「media literacy」,媒體識讀在字面上解釋為「認識、辨識媒體的基本能力;解讀、閱讀訊息的基本能力。」,而在定義上係指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大眾媒體對於個人正面和負面影響的知識與能力,避免個人受到媒體不當影響,台灣現在正面對「闢謠護台」和「造謠害台」之拔河戰,加強台灣這個國家全體公民的媒體識讀教育,重新學習看待、了解、選擇並批判媒體,甚至共同重建媒體,我們能更輕易判別媒體中的性別歧視、族群衝突、消費文化,以及媒介近用權,特別是在破除假訊息和謠言的專業能力,而Alain De Botton的《The News: A User's Manual》是台灣全民媒體識讀教育的最佳入門書,以媒體識讀教育根治謠言假訊息和認知作戰之亂,愛台灣這個國家千萬不可置身事外,媒體識讀是人人有責!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