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特殊教育現況

期末將近,某些縣市的特教老師好不容易完成了心理評量的工作,稍微鬆了一口氣後,又面臨課程計畫和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會議的壓力。讓人困惑的是,特教老師在IEP會議中已經需要制定學生的學年和學期目標以及其他相關指標,但近幾年卻又開始要求繳交普通班的課程計畫。舉例來說,如果普通班一年級國文只需繳交一份課程計畫,而特教老師若該學年教了三組國文課,就得寫三份國文課程計畫。台灣目前以課綱為主的教學方式,老師都需要參照一般的課程來制定上課內容,那為何在IEP中已經撰寫了學年學期目標,還要再填寫國文、英文、數學的課程計畫呢?

文書資料減量是口號

筆者認為,所謂的行政減量及資料減量,應該從這些非必要的文書作業做起。否則,一位特教老師若是排了三種不同階段的科目,那光是重複的文書作業恐怕就浪費不少時間。尤其除了寫這些主科課程計畫,特教老師還有特殊需求科目要編寫,所以有的老師可能一人就要寫5-10份計畫。這些時間如果拿來陪伴需要的孩子,或是做相關的學習單等,都比浪費時間在普通班老師已經完成的課程計畫上要好。因為同時特教老師仍要準備期末IEP會議的資料及擬定下學期的IEP資料,當大家時間都花在文書作業上,還有誰能好好照顧和陪伴學生呢?

教學無力感很多並非來自學生

有人問,教特殊生進步很慢,會不會教學很沒成就感?其實多數特教老師並不會這樣想,因為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棒了。讓特教老師感到無力和無成就感的,是這些非必要且浪費時間的紙本資料。很多資料每學期都在重複做,例如申請教師助理員、申請專業團隊、申請相關服務團隊。當某個孩子已經申請通過一次,且持續需要服務時,無變動及更改的情況下,為何這些資料每學期都要重複送呢?這才是讓特教老師感到無力的地方。

改善現況應由小做起

我認為,要改善目前過勞的環境,應該從一些微小且無必要的改變做起。否則,需要繳交的無意義資料越來越多,心理評量也尚未專職化,師生比也未達到98年附帶決議中所說的國中小1:8等標準。這樣惡劣的環境,不僅損害特教老師的權益,更嚴重損害特殊學生的受教權益。這樣的環境,難道是大家或家長所期望的嗎?

筆者呼籲相關單位能夠重視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特教老師們的困擾,讓他們能夠真正專注於教育和陪伴孩子,為特殊教育創造更好的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