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躍升為世界第21大經濟體的島國,卻在許多國際遊客眼中呈現出一副破舊不堪的市容面貌。儘管具有繁榮的經濟,許多地區的市容依然保留著數十年前的老舊建築,這不僅影響了台灣的國際形象,更隱藏著安全上的重大隱患。尤其在遭遇自然災害,如地震時,這些老舊的建築物成了嚴重的威脅,凸顯了都市更新的迫切性。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這對老舊建築的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近年來台灣已發生重大地震災害事件中,已經證明老舊建築在強震中易受損,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全台904萬戶中,30年以上屋齡的有461萬棟,50年以上的老宅更達101萬棟,其耐震標準遠不如新建築,成為潛在的危險源,都更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市容,而是安全隱患,今天不拆掉這些不定時炸彈,明天就要面對家破人亡的悲劇,。

       老舊建築不僅耐震能力差,還常因維護不足而進一步退化,導致結構安全問題。此外,許多建築物未按現行嚴格的安全標準施工,使得它們在遭受大規模地震時難以保持穩定。地質條件更加劇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台北和新北市,這些地區的土壤液化問題極為嚴重,一旦發生地震,後果不堪設想。

       推進都市更新在台灣遭遇多重困難。首先是經濟因素:都會區等地的房地產價格高昂,使得許多居民寧願繼續居住在老舊建築中,以保留更多的居住空間或出租收益,而不願意參與都市更新。新建築規範的限制,如禁止陽台外推或頂樓加蓋,也讓居民擔心失去額外的空間利益。

       情感依附也是一大障礙。許多老年居民對自己長期居住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對搬遷感到抗拒。而且,整理和搬運多年積累的物品對他們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此外,一些居民希望透過都更獲得更高的經濟補償,成為所謂的“釘子戶”,這進一步阻礙了都更進程。

       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視。都市更新的決策和實施涉及複雜的行政程序和法律糾纏,而且政府官員可能更關注能夠快速帶來選票的短期項目。此外,都更項目的成功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努力,還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資源投入。但過往的經驗顯示,這種協調並不總是順利的。

       現階段,台灣的都市更新進程緩慢,反映了這些多方面的挑戰。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主導和協調者的角色。它需要制定明確的政策,提供足夠的經濟激勵,並確保更新過程公正透明。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稅收減免、補貼或其他經濟誘因,鼓勵居民和業主參與都市更新項目。

        都更工作對政治人物來說是吃力不討好,既困難又無法立刻收割政治果實,卻正可以檢驗中央與地方首長是不是真心想保護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為了實現有效的都市更新,需要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合作。政府應該聽取民意,確保都市更新計劃符合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同時民眾也應該理解都市更新的長期益處,積極參與和支持這些項目。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